豌豆,据传自汉朝时期从西域传入我国,因此曾有“胡豆”之称。
因豌豆“苗柔弱且生长宛转”,故得名“豌”。这种作物具有甘平之性。
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豌豆煮食可和中气,生津止渴,还有通乳消胀的功效。其研磨成粉后,可以外敷治疗痈肿,亦可用于面部涂抹以去除瑕疵。豌豆还可以作为酱料使用。
豌豆的性味甘平,最佳的食用方式是煮食,因为它具有和中的作用。与蚕豆、大豆等补中益气的豆类相比,豌豆的特色正在于此。
补中即补益脾胃,但若补益过度或脾胃本身的运化能力不足,就可能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吐泻等问题。需借助相反的食之力,如消食导积的食材来帮助脾胃运化,改善相关症状。但需注意适度,一旦症状缓解,即应停止食用,以免刺激脾胃,加重虚弱。对于脾虚严重的人来说,消食导积之法需慎用,此时“和中”之法更为适宜。
“和中”,即调和脾胃,理气除胀的同时又能平和地补虚,对于脾胃虚实夹杂的情况最为稳妥。豌豆通常在新鲜嫩绿时食用,其水分充足,粉性较弱,主要功效在于生津止渴。
不仅如此,豌豆还有通乳的作用,对于产后乳汁不通的情况有所助益。若购买的是速冻或老化的豌豆,尤其是油炸青豌豆零食,其口感粉粉的,过多食用可能会引起胀气。食物的性味功效并非一成不变,需根据其实际情况来分析。
当豌豆成熟变老后,通常不再直接食用。它可被用来制作多种食品,如煮烂制成的豌豆糕偏粉性,有补中效果;澄粉制凉皮则偏生冷;而豌豆粉外敷则可以消除黄褐斑和黧黑斑。
将豌豆发酵制成的豌豆酱也是极好的,其和中的效果更佳。豌豆苗亦是餐桌上的常客,特别是在春天,食用这些苗芽类蔬菜十分适宜。如章穆在《调疾饮食辨》中所说,豌豆苗能够利脏腑、止烦渴。
简而言之,豌豆苗具有生津止渴、疏利气机、通利大小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