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开篇,起始于乾卦,它是《周易》的首要一卦。
乾卦的爻辞虽简,合上卦名与爻题,也仅约七十字。其内容为:“乾,元亨利贞。”接着的爻辞则描绘了龙的形态与动向。
“初九,潜龙勿用。”意味着在起始阶段,龙尚且潜藏,不宜轻举妄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此爻描述龙现身于田地之上,适宜出现重要人物。
随后的爻辞如“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描绘了龙的活跃与人的应对之策。
再至“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爻描绘了龙飞升至天空的景象,再次强调了出现大人物的吉祥之意。
乾卦的描述,让人不禁思考:这龙的形象是否仅为想象中的存在?事实上,这龙是古人眼中的真实天象。
古人将天上的星宿划分为四大区域,称之为四象:东青龙、南朱雀、西、北玄武。而青龙星宿正是由七个星宿组成,它们的位置变化代表了季节的交替。
在古人的观念中,龙是至阳、纯阳的象征,代表了最大的阳气。龙与乾卦的象征意义紧密相连。
乾卦的爻辞与天空中龙的位置变化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例如,“初九潜龙勿用”对应了冬至时阳气初生却仍在潜伏的阶段。而“九二见龙在田”则描述了随着岁差,龙角在二月二日左右开始显现于地平线的情景。
随着爻辞的推进,龙的全形逐渐展现在天空,而对应的季节也渐渐过渡。如“九四爻”描述了龙跃于渊中的景象;到了“九五爻”的“飞龙在天”,巨龙完全显现于南天的正中,此时正是端午节。
端午节在古时被视为祭龙的日子。这一天有许多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等。甚至后来加入纪念屈原的元素,也与龙文化紧密相连。
乾卦的最后两爻,“亢龙有悔”与“见群龙无首”,分别描述了物极必反的哲理和秋季龙首下沉的情景。而“用九”这一爻辞则展现了乾坤两卦中特有的群龙之象,象征着丰收的秋季和农耕的收获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