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此身非我有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意思

2025-01-1111:40:36百科知识0

这段文字所蕴含的哲理深邃而广博,几乎是每个人都能在心中默默共鸣的智慧之语。尽管它在日常中被频繁引用,但并不意味着它仅仅反映了普通人的消极情绪。实际上,它出自一位深谙儒释的大家——苏轼。在经历生活的重创,如“乌台诗案”之后,他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只停留在情感的宣泄上,而是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这一领悟与《庄子·知北游》中的一则故事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讲述了舜与丞的对话,探讨了身体的归属和道的拥有问题。这其中的道理在于,我们的身体和生命并非我们所独有,而是天地间一种特殊的呈现形式。生老病死,一切都是天地的自然运转。这正像“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诗句所表达的那样,人生的意义并非只在于的存在,而是对“天地之委形”的理解和感悟。

苏轼在此借庄子的对话来思考自己的人生境遇,运用诗歌的语言形式来描绘。他的诗句表达了对身心超越的向往,即超越个体的存在,进入一种无我、无形的精神境界。苏轼深知身体的束缚和局限,但他相信心的力量。心可以脱离身体的束缚,追求更高远的精神境界。当心超越了自我和物质世界的限制时,它能够感受到更广阔的世界,将万物的繁杂归结于一片清明之中。

这样的观点和智慧并非只有邨里先生在《此雪·哲学诗话》一书中有所提及。其实每个人都面对着有形与无形的两个世界。有形的世界是物质世界,而真正的智慧却来源于无形的世界。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无形的联系比有形的东西更加牢固。而庄子也告诉我们,“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我们看到的是万物表象,但真正需要领悟的是心的玄妙之处。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真正理解“道通为一”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