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方言的“庹”字,体会生僻字的魅力
当谈及天津话的韵味,除了各种富有特色的词语外,也有一些不太常见的生僻字词。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品味其中之一——"庹"。
在相声大师侯宝林和郭启儒的经典相声《卖布头》中,这个字词得到了生动展示。侯宝林以幽默的方式提到了"庹"作为计量布匹长度的一种特殊单位。不论是高个子还是矮个子,都被用同一个“五尺”的长度来衡量,这就引出了我们的主题字——“庹”。
“庹”这个字,发音为tuǒ。它的来源颇为有趣,据学者研究,可能是从元朝掌管度量衡事务的“庹充”的名字演化而来。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它可能由古汉语中的“tóu”字演化而来,最初指的是一种量具,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庹”字。
在古代的度量体系中,"庹"这个单位以为参照,十分独特。具体而言,"庹"是指两臂平伸、掌心向前时,两手中指指尖之间的距离。这个长度因人的身高而异,但通常约等于五尺或一米六六左右。这一单位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身体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如何准确测量“一庹”的长度呢?其实很简单。只需两臂左右平伸,不要用力过度,保持姿势量取几次后求得平均值即可。这既是一种对传统计量方式的传承,也体现了人们对身体尺度的智慧运用。
除了“庹”,古代还有许多以身体部位作为长度单位的词汇,如“拃”、“脚长”等。“拃”指的是手掌后大拇指和中指间最大的距离,而“脚长”则是指一只脚的长度。这些单位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度量的智慧。
在现代,“庹”字不仅作为量词使用,还常被用作动词,表示“用手测量长度”。如:“你庹庹看这幅绸子有多长?”这样的用法更是将这一古老单位与现活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