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位宋代文学的璀璨明星,其文风独树一帜,尤其《承天寺夜游》一文,虽篇幅简短,却深具韵味,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这篇文章有何魅力呢?
《承天寺夜游》全文叙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衣准备安睡,但月色温柔地闯入房间,让我欣然起行,无法辜负这美好月色。念及无人共赏,我便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未入眠,于是我们一同漫步庭院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实为竹柏之影。不论何时何地,都有月的皎洁和竹柏的翠绿,只是缺少了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月这一意象,在文学中常常代表阴性之美。当太阳展示其阳刚之美时,月亮则展现其母性之柔美、博大、包容与纯净。当人们身处异乡时,会望月思乡;心情不佳时,会望月静思;与亲人离别时,会望月思亲。月使人心境宁静、遐想无限。
在苏轼的笔下,月更加澄澈明净。他通过侧面描写,让读者对那晚的月色充满期待与好奇。而当苏轼与张怀民一同漫步庭院,享受这无边的月光时,世间纷争、功名之争都已平息,只有无边月光和自由驰骋的心境。
宋代文坛有结盟的传统,苏轼的才情被一代文豪欧阳修所赞赏。在乌台诗案之前,许多文人以得到苏轼的赏识为荣。然而案后,多数人避之不及。但月亮和张怀民不势利,始终与苏轼为伴。
苏轼的思想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使他在顺境时积极用世,在逆境时处变不惊。他学会在人生中寻找乐趣,无论是在还是自然中。他的随缘自适的,让他在黄州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承天寺夜游》不仅展现了苏轼对澄澈月色的描绘,更体现了其难能可贵的友情和散淡的处世态度。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文章的魅力,让无数读者为之沉醉。
苏轼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与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随缘自适的心态。即使在遭遇困境时,他也能安之若泰。这种心境使得他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发现生活的乐趣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