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母爱-娭毑
在博大精深的中文辞海中,有一个特殊的词语“娭毑”,其意义丰富且深厚。它不仅是对老年妇女的尊称,更是对祖母、外祖母以及母亲的亲昵呼唤。
“娭”字,以形声的方式描绘出长辈女性慈祥的回应之声;“毑”字,则会意出母爱的深刻内涵。在山东某些地区,人们习惯以独特的方言称呼母亲为“娭毑”,这种古汉语的遗存,在我们的口语中仍然被传承着。
历史的长河中,德平县这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县治,其方言中独有的对母亲的称呼“娭毑”,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印记。这个看似平常的词语,背后承载着孩子们亲昵的呼唤和母亲们温柔的回应。
每当提及“娭毑”,我们的思绪便会被带回到那些温暖的画面:在豆大的油灯光晕下,母亲忙碌的身影;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母亲背着重物的辛勤劳作;在低矮的土房里,母亲勤劳地烧火做饭,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物。无论是春天的风尘中补栽棉花,夏天的玉米地里辛勤劳作,还是秋天的早出晚归收获棉花,亦或是冬日的拆洗衣物,乡村母亲的勤劳与奉献都让人深感敬仰。
她们是那么的淳朴善良、。我们对这些亲爱的“娭毑”们的感激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而乡间的一些趣事,更是为这个称呼增添了几分人情味。
比如一个小故事中,一个小孩和母亲走散后,却通过呼喊“奶呀”找到了本村的妇女。这种简单的称呼,不仅展现了母子之间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乡村人们之间的淳朴关系。
谈及母爱,古诗中的《游子吟》无疑是赞颂母爱的千古佳作。孟郊作为我们的乡亲,他用真挚的情感写下了这首诗。每当读到这首诗,我们都会想起家中的母亲,以及那个独特的称呼“娭毑”。
无论身在何方,我们都会怀念家乡的那位“娭毑”。在村头,她总是拄着杖,眼中含泪,盼望着远方游子的归来。而游子们也深深思念着那位给予他们生命和爱的“娭毑”。
游子吟
(唐代乐府·孟郊)
母亲的线,密密缝在游子的衣上;临别时,她还在细心缝补,生怕游子迟归。母爱的伟大,谁能说清?我们的报恩之情又怎能报答得了如春日般的温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