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中,行星是指那些不发光,环绕恒星运行的,它们的公转轨道往往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保持一致。在古希腊语中,“行星”(Planet)一词的含义是“徘徊者”。要成为一颗行星,它必须具备特定的质量,足够大以至于呈现近似圆球的形状,但同时又不能像恒星那样进行核聚变反应。
在英文中,“行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πλανήτης(planētēs)”,意为“游走者”或“徘徊者”。这个词形象地描绘了行星在宇宙中的运动状态。
时光流转至1792年,日本学者本木良永在翻译哥白尼的地动说时,将“行星”译作“惑星”,这是因为行星的位置常常不定,给人以迷惑之感。而在明治时代,京都大学的学者也曾使用“游星”一词来指代“行星”。
到了1859年,伟烈亚力与李善兰合作翻译的《谈天》一书中,中文“行星”一词首次出现,这也是该词第一次在中文文献中介绍哥白尼的地动说。从此以后,“行星”这个词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描述宇宙中这些特殊的常用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