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弟之恩,重如泰山。我时常深感生命的脆弱,此言似乎大文豪苏轼曾多次低语。血缘之情,实乃世间最可靠的依托,如同打虎亲兄弟,战场上父子并肩。苏轼与苏辙,便是此般情感的绝佳写照。
苏辙为了守护苏轼的生命,竭尽全力,最终竟升至宰相之位。可以说,苏轼的生命得以延续,全赖其弟苏辙的鼎力相助。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三苏家族,自然为人所熟知。在父亲苏洵的熏陶下,两兄弟自幼便显露出深厚的文学造诣。
他们的初次赶考,便遇上了人生中的伯乐欧阳修。欧阳修作为当时的京口,其文学成就亦非常人能及。读罢苏轼的文章后,欧阳修惊叹不已,极力推崇,使得苏轼兄弟一举成名,仕途起点颇高。
然而命运却与他们开了一个玩笑,使两兄弟的命运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苏辙一路攀升至宰相之位,而苏轼却多次遭受贬谪之苦。众所周知,苏轼一生三次被贬,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这背后皆因苏辙的默默付出。
若非有苏辙这座坚强的后盾,苏轼恐怕早在多年前便已离世。苏辙不仅以保护了苏轼的生命,更是在自己被贬之时仍不忘救助其兄。他的努力使自己再次升至宰相之位,多次使苏轼免于死难。
公元1094年,苏轼因支持旧法、反对新法而再次遭受贬谪。他身为元佑的,因诗句触怒新之人而再度被贬。由于苏辙的庇护,新虽想除之而后快,却终究不敢轻举妄动。
历经多次贬谪的苏轼,被远贬至海南等偏远之地。有人或许觉得他命运坎坷,但幸运的是他得以幸存。这样的遭遇虽看似悲惨,实则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苏轼能够留下如此众多的传世之作,与他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苏辙的无私付出与守护。拥有如此一位好弟弟,即使被贬异乡,苏轼亦能心无旁骛地创作。
相比之下,苏辙虽身为弟弟,却时常需顾及苏轼的感受,并时常拯救其兄于危难之中。他的生活中却鲜有闲暇去游山玩水、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