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示例演示:水准测量(引测、引高程)的操作流程
准备工作清单:
- 水准仪一台(需在校准有效期内且已经过合格检验)
- 水准仪记录本
- 脚架一个
- 标准塔尺一把
- 尺垫
- 水准仪校准检定
测量规划与准备:
已知BM-1水准点的高程为56.529m,我们的目标是经过测量确定BM-2的实际高程。
为辅助测量,需准备测量规划平面图和测量规划纵断面图。
操作步骤详解
-
第一站:将水准仪在BM1与临时转点ZD1之间调平。测得BM1后视读数为2593mm,ZD1前视读数为0744mm,并记录相关数据。
记录第一站测图及模拟读数。
-
第二站:将水准仪在ZD1与临时转点ZD2之间调平。测得ZD1后视读数1662mm,ZD2前视读数0882mm,并做好记录。
同样记录第二站测图及模拟读数。
-
第三站:将水准仪在ZD2与临时转点BM2之间调平。测得ZD2后视读数2869mm,BM2前视读数1275mm,并记录数据。
进行第三站测图,并模拟前视BM2的读数。
-
第四站:架设水准仪在BM2与临时转点ZD3之间进行返程测量。返程时前视读数应大于后视读数。测得BM2后视读数1553mm,ZD3前视读数为2761mm。
记录第四站相关信息。
-
后续站点测量:按照相同的方法,依次架设第五、第六站,并测量记录相应数据。
测程完成及计算:
经计算,往返测程的高差已得出。具体计算结果如下:
BM1至BM2的高程计算结果为...
实际闭合差经计算为...
结论概述:
依据已知的BM1高程为基础,我们进行了水准测量引测。通过实际往返程的高差测量,最终复核得出BM2的高程。值得注意的是,此计算方式可能与《工程测量》教材中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指导,请同行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