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分为两宅,两宅子孙众多,
虽多却似少之少,虽少却似多之多。
此谜底众人皆知,儿时母亲曾教我。
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记忆仍清晰如初,
特别是那句富含哲理的谜语后两句,深深烙印在心。
记得六十年代初,我读小学三年级时,
初次接触了算盘这一神奇的工具。
如图所示,算盘上的珠子有学问:
下珠一表示数字一,五个下珠即为数字五;
上珠两相连,一个等于五,两个则为十。
与谜语后两句的深意如出一辙。
学习珠算课,首要牢记口诀。
加法口诀:直加、满五加、进十加、破五进十再加;
减法口诀:退位与不退位的减、直减、破五减、退位减、退十补五再减。
详细口诀,见下图所示。
掌握算盘后,牢记口诀,
以指拨动算盘上的珠子,便可进行计算。
下珠用拇指与食指轻拨,上珠则由中指拨动。
计算加法与减法时,依据口诀即可;
而乘除法则需额外熟记乘法口诀。
为学珠算课,家中购置一十三档算盘,
母亲用白色棉带子系其上端,将其斜背肩上,如书包一般。
跳跃时,算盘上的珠子相互碰撞,发出悦耳的清脆声响。
我不仅在小学时学过珠算课,即便到了中学时期,也仍保持着对珠算的热情。
喜爱听珠子在算盘上跳跃的噼里啪啦声,如同一曲美妙的乐章。
课后在家中,我也常以玩乐的心态使用算盘,
除了基础的加减乘除运算外,还研究三盘清、七盘清、九盘清等玩法。
三盘清是将算盘上的珠子按照顺序快速拨动至特定数字序列;
七盘清则是连续七次拨动特定数字;九盘清则是连续不断拨动九次所有珠子。
姊妹间还玩起了“算盘棋”的游戏,两人对坐于算盘两侧,将珠子拨至梁上形成对战局面。
通过巧妙移动和吃掉对方的珠子来决胜负。
这些都是儿时的乐趣所在,如今回想起来仍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