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血糖变化之谜:揭示“黎明现象”与“黄昏现象”
当我们将一天内连续测量的糖尿病人血糖值绘制成图时,会观察到一种有趣的规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一天内呈现出两个明显的峰值。第一个峰值出现在凌晨4点左右,随着时间推移,血糖值逐渐上升,至早晨7、8点钟时达到高峰。这种在黎明时分出现的血糖增高现象,被医学界称为“黎明现象”。而第二个血糖高峰则出现在下午4、5点钟,恰逢黄昏时刻,专家们将其称之为“黄昏现象”。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患者的“黄昏现象”可能会出现得稍晚,表现为睡前高血糖。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的发生呢?
我们要了解的是“生糖激素”。生糖激素是一类能够促使血糖水平升高的内激素,其中包括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以及胰高糖素等。这些激素的从零点开始逐渐增强,早晨4至6点时达到高峰;而在下午5至7点时则会出现第二个高峰。这种激素的节奏与“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的发生时间不谋而合。在正常情况下,基础胰岛素的会随着生糖激素的增多而相应增加,以维持血糖的稳定。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胰岛素不足,无法有效抵消生糖激素引起的血糖上升作用,这就为“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用情况也是影响这两种现象的重要因素。若前一晚用剂量不当或服时间过早,则容易引发“黎明现象”。“苏木杰反应”也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它指的是前一天夜里发生的低血糖情况,机体会自动启动升糖机制,导致血糖升高并出现“黎明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苏木杰反应”往往是由于用过量所引起的。当出现凌晨高血糖时,患者切勿随意调整用。
为了更准确地判断是“黎明现象”还是“苏木杰反应”,可以通过每小时检测一次夜间1至的血糖值来进行分辨。若血糖值维持在6.0毫摩尔/升左右,则可判定为“黎明现象”;而若血糖值低于3.9毫摩尔/升,则应考虑为“苏木杰反应”。对于经常出现晚餐前血糖高于午餐后2小时血糖1.0至2.0mmol/L的患者,应警惕是否存在“黄昏现象”;而对于那些“黄昏现象”发生较晚的患者,则可能表现为睡前血糖高于晚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