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豌豆,别称繁多,皆与豆类相关,其中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救荒野豌豆。
一
在山坡上、草丛中,野豌豆的身影随处可见,其低矮的身姿,不喜繁复分枝,枝干纤细而柔软,带着竖棱,毛茸茸的触感让人心生怜爱。
枝头上的卷须如葡萄一般,极富攀援之力。在孤立无助之时,它支棱起柔软的身子,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攀升。
其叶片形如羽毛,小叶细长圆滑,叶尖圆润微凹,叶背毛绒绒的触感给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
二
野豌豆的花序为总状,花朵腋生,花柄虽短却托起了美丽的花冠。花萼如钟,萼齿如锥,较之萼筒稍短。花冠呈现紫红色,花瓣形态各异,有的如提琴般的旗瓣,头部凹陷中间收缩;有的翼瓣较短;还有的龙骨瓣内弯更短,这些差异使得每一朵花都独具魅力。
三
野豌豆的荚果形状如线,长而圆润,与豌豆荚无异,因此得名。豆荚表皮呈土黄淡绿之色,成熟后裂开,露出里面的黑豆豆,光滑而硬实。
四
野豌豆是一味优秀的材,全草皆可入,能补肾调经、祛痰止咳。它也是极好的牧草,牛马羊等牲畜都对其情有独钟。
在古代文献中,《诗经·采薇》就有关于野豌豆的记载。薇即指野豌豆,出征的战士采摘的是其嫩叶。周代的伯夷和叔齐隐居山中,也是以野豌豆为食。明代王磬称之为野绿豆,宋代苏轼称之为元修菜,所指均为野豌豆。
自古以来,野豌豆便可作为野菜食用。在灾荒年代,人们常将其作为救命的野菜来食用。
回忆起童年时光,地畔、荒坡甚至崖头上的野豌豆随处可见。我们常摘其豆荚食用,那甜脆香腻的口感令人回味无穷,有时吃得饱嗝连连。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放牧的需要外,人们也常任其自由生长。欣赏它那似蓝似绿的叶子和如火如荼的花海也是一种难得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