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授小学生书法的老师,常遇到的教学问题包括:
- 如何确定字的第一笔位置?
- 如何教学生找到每个字笔画的位置?
- 怎样帮助学生纠正字的结构问题?
……
现今的教学多以传统方法为主,即利用田字格或其他格子中的辅助线来确定笔画的位置。从第一笔到最后一笔,都依赖这些格子里的点线来确定起笔点和收笔点的位置。
对于初学书法的小孩子,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对于已经过了启蒙期的学生来说,过度依赖格子并不利于他们的书法成长。
打个比方,就像初学走路的孩子需要扶墙走一样,一旦孩子学会走路,就不再需要依赖墙了。同样的道理,学生也应逐渐从依赖格子辅助线过渡到独立书写。
在古代书法理论中,首笔和首字的作用被视为至关重要。如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一点为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这句话强调了每个字的首笔和整体结构的重要性。
我们的教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字形的能力。比如将字比作人的身体,不同的字有不同的“身形”,有的如高僧打坐般上窄下宽,而有的则如横卧睡佛般呈现不同姿态。学生在书写前需先观察字的形态特征。
在读字法中,我们教授学生先读懂字的结构和形态,再开始书写。比如“心”字,通过老师的引导分析,学生能够自主理解并正确书写。
当学生掌握了根据字形确定首笔位置的方法后,后续的笔画位置就可以以前面的笔画为基准进行定位。这种“汉字自定位法”有助于学生摆脱对格子辅助线的依赖。
具体到每个字的笔画位置、长度和方向,都需要学生仔细观察并准确把握。如左右结构的字“伙”,左右两部分的宽窄和位置关系都需要精确控制。
我们还应教导学生注意每个字的大小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汉字手写体的大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字形和结构的不同有所调整。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依赖格子过渡到独立书写,通过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主、准确地书写汉字。
对于这几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效果,我们将在后续的分享中继续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