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岗位上,我经常有幸见到学生们的答题方式,它们的丰富多样性总会令我眼界大开。在与各类题目互动的过程中,不时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答案,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读故事书时的乐趣。在改作业和卷子的过程中,那些创意无限的解题方式屡屡让我感到既好笑又无奈。
在批改周记作业时,我曾见过一位同学的周记堪称“经典”。周记中不断用“大约”来描述进度,仿佛在玩文字游戏一般:“这个星期,老师要求写周记,听说要写一百个字,还有大约九十个字就写完了……”如此反复,即使是长篇大论的周记作业对他而言也如同轻车熟路般顺畅。
另一位同学在仿写例句的题目中展现了令人赞叹的脑洞:“不管吃得多么少,不管运动量有多大,陈老师总是瘦不下来!”不知是何体型的陈老师,面对这个答案估计也会感受到一股无形的“暴击”。这让人不禁好奇,这位同学和陈老师之间是否有什么有趣的趣事。
再来看一个题目:“一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问这个圆的面积有多大?”这位同学的答案别具一格。他画出了一个用手指比划出的圆形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不禁让我想起孩子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趣味科普节目。虽然答案形象有趣,但显然无法得到分数。
对于“厉害的近义词是什么?”这一问题,有同学别出心裁地填写了“666”。这让我想起现在流行的网络用语,不过对于不太懂网络文化的老师来说,这可能就成了一个难解之谜。而这也是现今教育中,年轻一代和网络文化接轨的一个小插曲。
面对“你想对文中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这样的题目,有的同学直接回答“我没有什么想说的”,真实而直接。这让我想到学生们在考试时如何巧妙地扣题却又不失真实情感。
最后这位同学在答题时带有地方特色的口音,让我猜测他可能与我这位来自同一地区的老乡为师。带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话教学是当地一大特色,不同的口音也为教育增添了一抹趣味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