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递减效应的理解,即在得到某种强烈的刺激或体验后,随之而来的愉悦和满足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弱。这一现象也被称作习惯化或适应性变化。
深入探讨幸福递减定律的原理,人们在初次获得某样物品或经历某件事情时,大脑会将其视为新颖的刺激,进而激发出如多巴胺等递质的释放,带来一连串的愉悦和满足感受。一旦这种刺激变得不再新奇,大脑逐渐习惯,相关的递质释放也就随之减少,致使满足感也随之下降。
这一理论并非现代才有的概念。从古至今,人们都对此有所观察和总结,例如“饥饿时食糖的甘甜与饱足后的平淡”的说法早已流传。在经济学中,这也被体现为“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
让我们看看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口渴时的饮水:当你口渴难耐时,第一口水的甘甜让人心生欢喜,但连续饮水,第二杯、第三杯却只能带来感,若继续无节制地饮水,水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
饥饿时的饱腹感:一个饥饿的人吃第一个馒头时感到其香甜无比,第二个感到满足,但到了第三个则只是感到。如果继续吃更多,曾经的幸福感已然消失殆尽。
恋爱中的情感变化:一对恋人热恋时,小礼物都能带来强烈的幸福感。但随着时间流逝,即使礼物变得更加昂贵,最初的幸福感也难以重现。
工作体验的转变:新工作之初,人们常感到充满激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减弱,渐渐可能会觉得乏味或者厌倦。
之所以会感觉幸福打折扣,并不是因为幸福本身有所减少,而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对幸福的评价体系发生了变化。或许正是因为我们长期处于幸福之中而不自知,才会降低对幸福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