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的历史悠久,绵延二千余载。据《古今艺术图》所载,秋千源于北方山戎的娱乐方式,用以锻炼轻捷身手。后来,齐桓公伐北戎归来,始将此戏传入。
在汉武帝的时代,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曾以秋千为题,写下《汉武帝秋千赋》,文中所述“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揭示了当时荡秋千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
唐代宫廷将秋千戏称为“半仙戏”,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描述了寒食节时宫中竞竖秋千的盛况,帝呼之为“半仙之戏”,民间因此而效仿。
宋代时,“水秋千”应运而生,类似现代跳水运动,成为宋代杂技的新发展,对杂技史有着重要影响。自唐宋以后,荡秋千习俗风靡全国,盛况空前,历久不衰。
从元代起,女子对秋千活动情有独钟,“上至宫苑,下至士庶”,皆以秋千为乐。
明清时期,秋千活动依然盛行不衰,成为春日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如今,秋千依然是我国诸多共同拥有的娱乐活动,充满着浓郁的民俗风情。
以下为历代文人墨客以秋千为题材的诗词佳作:
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描绘了少女荡秋千的娇俏姿态。
王建的《秋千词》生动描绘了少年儿女玩秋千的场景。
僧惠洪的《秋千》、郑板桥的《怀潍县》、吴绮的《闺中杂咏·秋千》等作品,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千的魅力与乐趣。
杨维桢、朱彞尊等人的作品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里女子玩秋千的场景,展现了秋千活动的生动与活力。
尽管时代变迁,秋千这一传统娱乐活动依旧历久弥新,传承着文化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