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友们满怀期待地拿着形态各异的美丽石头前往鉴定,都期望它们是某种珍稀玉石,然而结果往往出人意料,一块本为“石英质玉”的鉴定结果令他们不免感到失望。那么,为何众多外观诱人的石头其成分多为石英呢?
原因在于石英是地球表面最为普遍的造岩矿物。其硬度高,化学性质稳定,经受得起自然风化,基本上有山的地方就会有石英的存在。而石英质玉是大自然中广泛分布、种类繁多的一类玉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有近30个品种的石英质玉商品名称,其中十几个地方标准的玉种均是近年来新兴起的,如黄龙玉、大别山玉、贺州玉等。
看看这些纷繁复杂的名称,简直如同孙悟空一般变幻莫测。而根据最新的标准《石英质玉 分类与定名》,石英质玉是指天然形成、符合工艺要求、以石英为主要成分的显晶质至隐晶质矿物集。其中可能含有少量其他矿物杂质,这些杂质赋予了石英质玉不同的颜色和特点。
从整体上看,石英质玉主要分为显晶质石英质玉(如石英岩玉)、隐晶质石英质玉(如玉髓、玛瑙)以及具有二氧化硅交代假象的石英质玉(如木变石)。
那么如何区分显晶质和隐晶质呢?显晶质指的是就能看到晶体结构的玉石,比如花岗岩那样的结构;而隐晶质则是指矿物晶粒极细小,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需要通过偏光显微镜来辅助分辨。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国标规范,许多新发现的玉种都属于石英质玉。当鉴定结果为石英质玉时,也不必过于沮丧,至少它还是属于玉石的范畴。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石英质玉的品种繁多,但它们的价值却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那些显晶质石英质玉中的品种,如石英岩和东陵石等,它们的颜色丰富多样,包括白色、绿色、红色、等。由于成本低廉、开采容易以及分布广泛等因素影响,其价值相对较低。然而这也导致了黑心商家经常利用它们来冒充其他高价值的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