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第144个汉字部首:食部(饣部)
一、关于食部(饣)
食部(饣)在汉字中常作为部首出现,它能够表示与吃食或食物相关的事物。其字形由食字旁、食字底构成,既可以独立成字,也能作为偏旁部首与其他字相结合。
从甲骨文的构形中可以看出,食字是由一张嘴、一锅饭及两滴口水形象地组合而成,这一描绘形象地展示了人们进食的情景。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食”字的下部以及“既”字的左部,它们是由“皀”字演变而来,而非“艮”字。
当食部位于字的右侧、底部或单独成字时,其下部最后笔画为短撇与反捺;而当它位于字的左侧时,下部最后笔画则变为点画。这一细节的笔法变化需要我们在书写时加以注意。
我们还需注意笔画的运用,如横画与竖画应当有所变化,以保持书写的灵动与多样。
二、食部的读音与字义
食部有三个读音,分别是shí、sì、yì。
1. 食: shí
表示吃食的动作,如“食肉”、“食欲”。也可指吃的东西,如“食品”、“粮食”。它还可以指代俸禄,如“君子谋道不谋食”。在某些天文现象中,也用来描述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如“日食”、“月食”。
2. 食: sì
这个读音常用于表示将食物给予他人的动作,如“食母()”。
3. 食: yì
此读音主要用在人名中,如“郦食其(jī)”,为古代的一位名人。
在古代文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郦生因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这段话强调了食物对于民众乃至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