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别称 清明节的起源

2025-01-1703:46:22常识分享0

清明,寓意着天清地明,是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出现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具体为冬至后的第108天,通常在4月4日到6日之间,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周朝,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标志着气温升高,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有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和“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相近,两者逐渐合二为一。

关于寒食节的传说如下:

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谋害太子申生,设下毒计,导致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灾祸,开始了生活。在期间,重耳历经磨难,只有少数忠臣始终追随。其中,介子推为救重耳,曾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给他吃。多年后,重耳成为晋文公,对那些与他共患难的臣子进行了封赏,却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愿接受封赏,背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为请他出山受赏,多次派人请他无果后,竟下令烧山逼他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与母亲抱着一棵柳树死了。晋文公见到介子推的脊梁堵着树洞,洞内有一衣襟,上面题有血诗四首。晋文公深感愧疚,将藏入袖中,并将绵山改为“介山”,建立祠堂以作纪念。同时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次年,晋文公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老柳树死而复生。他将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将这天定为清明节。他常将带在身边,以此为鉴,勤政清明。

此后,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日,人们在这一天祭祖扫墓、禁烟火、吃冷食等习俗沿袭至今。人们还通过捏“之推燕”等方式来纪念介子推的功绩与品德。寒食节也成为了清明时节的一个重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