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甲辰龙年,无春年,转眼间已过半。回首过去,许多人对这一年的进展并不特别满意。即将到来的2025年,是乙巳蛇年。翻开万年历,我们会发现2025年是双春年并闰六月。那么,什么是双春年?它有何说法呢?
“双春年”意味着一年现了两个立春节气。按常理,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都固定为15天,一个月30天。一年12个月应每个节气对应一“节”一“气”。那么,一年出现两个立春节气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双春年”通常出现在有闰月的年份,这指的是农历。比如,2023年是闰二月双春年,而2020年则是闰四月双春年。
在阴历年中,二十四节气更替一轮后进入下一年的节气更换。但由于闰月的存在,下一年的立春节气会提前出现。例如,2025年的立春节气是在正月初六,因为有闰六月,这一年实际上有13个月,而2026年的立春则提前出现在了2025年的十二月十七。
我国采用两种历法:阳历和农历。农历也称为阴阳合历,它以阴历为基础,融合了阳历的成分。阳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周期制定的,而阴历则是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制定的。
由于阴历一年约为354天或355天,与阳历回归年(约365.25天)相差约11天,这样累计3年后大约差一个月的时间。为了防止四季错乱,农历引入了闰月制度,在适当的年份增加一个月来弥补与阳历之间的时间差。
那么,为什么2025年要闰六月呢?闰月的添加并非随意,而是根据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来决定。如果农历月份中只有“节”而没有“气”,那么这个月就会被定为闰月。到了2025年,农历六月本应有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但大暑走到了七月的立秋,因此六月后需加一个闰六月。
按照老一辈的说法,立春象征着万物复苏,双春年则阳气旺盛,被视为吉祥之年。这样的年份很适合婚恋嫁娶,符合好事成双的说法。闰六月也会对农作物产生一定影响,使得冷空气来得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