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铃之韵
风儿轻拂,摇曳,清脆悦耳。
现今人们的“风铃”,亦称惊鸟铃、护花铃,乃是昔日殿堂屋角的铃铛。
当您莅临栖霞古寺时,不妨留意檐角的风铃。秋风起时,伴随着树叶的沙沙声响,那清脆的铃声此起彼伏,宛如天籁之音。
那么,为何中会有这些风铃?它们存在有何深意呢?
在我国传统古建筑的屋檐下,常常可以见到这样挂着的铃铛。每当清风拂过,它们便发出悦耳的声音。风铃在古代的别称是“铁马”和“铎”,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的占卜活动,甚至有人曾用它来判断风向。
"铃铎"是佛教之一,有着众多别称,如"手铎"、"手铃"、"宝铎"、"风铎"、"檐铎"等,通常由"金、铜、铁"等金属精心制作而成。
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铎便开始被悬挂在殿宇宝塔的檐上,演变成为今日的风铃。除了时常与金刚杵配合使用外,铃铎在“瑜伽焰口施食”的坛场中尤为常见。堂塔的相轮和檐端也常悬挂铃铎,称为风铃。微风吹动,它们便发出和谐的鸣韵。
古人悬挂风铃的用意在于以"风吹玉振"之声达到警示、静心养性或祈福的目的。里的风铃不仅是的重要器物,其上还会雕刻佛像、刻写佛咒。这些清脆之声从建筑屋檐下的风铃中传出,显得庄严宁静,似乎时刻提醒着世人修行的真谛在于静心养性。
在佛教意涵中,铃的作用是唤醒警觉、传递欢喜、演说佛法。有一首关于风铃的偈语如此描述:"虚空之中挂玉音,四面八方风不息。一律为他说法音,叮叮咚咚传佛理。"其中的"叮叮咚咚"正是对"苦、空、无常、无我"佛理的生动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