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2022年的冬奥会上,速度滑冰选手高亭宇的一个词汇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在新闻发布会上,当被问及如何形容自己的性格时,他用了这样一句话:
“可能我比较格路吧!”
这句话让现场的翻译陷入了困境,他们尝试用英文“glue”(胶水)来翻译这个词,引发了现场的欢笑。
为何一个简单的词汇会难倒见多识广的翻译人员?
因为“格路”这个词,不仅是一句东北话,还蕴满语的成分。
满语是如何与汉语融合的呢?又有哪些满语的词汇被我们日常使用却不知道其满语的来源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2
满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1583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废除“诸申”族号,改称“”,满族因此成立,他们说的语言就是满语。
在那个时候,会说满语曾是一种荣耀的象征,因为它代表着满族的权力和地位。
尽管满语最初是依靠口口相传来传承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的强大和文化的繁荣,使得满语逐渐有了文字记载。
在皇太极时期,为了推广满文,甚至采用了强制措施,要求后金境内所有使用汉文的地方必须使用满文。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汉文化的深入影响,满语的地位逐渐被削弱。
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间,虽然皇帝们仍在努力推广满语,但收效甚微。到了末代皇帝溥仪时期,满语几乎已经完全被忘记。
3
满语对汉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虽然现在满语已经不再作为日常交流的语言,但它对汉语的影响依然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现在北京话里的“儿”话音,其实就是从满语演化而来的。
许多我们现在使用的词汇,如“金”、“赵”、“佟”、“齐”等,都是从满语的姓氏演化而来的。
还有一些形容词、名词和地名的词汇也深受满语影响。
如“嘚嘚”、“格路”、“邋遢”、“磨叽”、“磕碜”、“稀罕”等形容词,“饽饽”这样的名词以及“吉林”、“哈尔滨”这样的地名。
尽管满语可能已经渐行渐远,但它为我们的语言和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一笔。
4
尽管满语如今已不再广泛使用,但它仍然在我们的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它不仅影响了我们的语言,还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就像“三家子”村的那位说满语的老人所说,“什么东西不得没啊!”这句话虽然简单,却道出了进化的真谛。
虽然满语可能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和那种文化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5
满语的衰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尽管其原因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它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正如那位老人所说,“什么东西都得没。”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应该珍惜并铭记满语为我们带来的文化和历史财富。
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文化和语言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