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朏”与“胐”二字,或许初看不易察觉字迹间的细微差异,然细观其形(见上图),便可发现其区别所在。接下来,让我们逐一解析这两个字的内涵。
“胐”字,其音为kū(音似“哭”),源于北宋时期的《广韵》释义。在字形中,“月”为“肉”的变形,代表身体器官。而右侧的“出”字,实为“屈”字的简化表示,暗指半蹲的动作。整体字意便引申为半蹲时显露的,还关联至屁股、胯骨、脚弯曲等含义。
关于“朏”,发音为fěi(音似“匪”),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朏,月未盛之明,从月、出。”此字形象地描绘了新月初升、开始发光的情景。其字形构成左侧为“出”,象征显现、发生;右侧为“月”,代表月亮。整体象征着天将破晓的时刻,也常被用来代指农历每月初三的日子。
比较这两个字,不难看出古人在造字时的考究。尤其是对于偏旁部首的运用,颇为讲究。与“肉”相关的字旁常写为“点”和“提”,如“肉月旁”;而与“月”相关的字旁则常写为短横,且不与右边的笔画相连(如上图所示)。这种书写规则在历代楷书字帖中均有体现,直至汉字简化后才逐渐统一。
还有许多类似的汉字,如朓、脁、朊、䏓等,它们的发音和字义各不相同,但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再说到胊和朐二字(见上图),虽有其共同之处,但成因有所不同,需另作说明。胊字读作qú(音似“渠”),《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挺直的肉干。其字形中的“月”代表肉,而“句”作为声旁,也表示了弯曲的金属钩连工具。“胊”字原意指用钩子挂起晾晒的肉。
而朐字读作qú(同样音似“渠”),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描述了车马劳作时的情景。在《经典释文》和《字汇》中,对朐字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与其车马劳作的相关情境有关。综合各家之说,“朐”在此文中意为车轭。
在古文字中,“肉”和“月”本为两个不同的字,后因小篆字体相似而合并为一个偏旁。真正意义上的“月字旁”的字多与月亮有关;而那些带有“肉月旁”的字则多与身体各部位相关,指的是,与月亮无关。
通过字形结构亦可区分这两类偏旁。凡“肉月旁”的字,“月”多位于字的左边或下方;而真正的“月字旁”(除简化后的字外),其“月”多在字的右边。还有一些月字旁的汉字属于汉字的讹变,如服、胜等字在传抄过程中的误写。
最后提及一个特殊的汉字——朒。此字既含肉意又带月形,实为两个字的合并。肉月旁的读音为nǜ(音似“女”),原指月初时月亮出现在东方;而另一读音gǎ(音似“嘎”)则为肉的意思。现今肉月旁的读法已被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