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瓷碗上的釉料安全性,人们常有疑虑,而不仅仅是釉上彩与釉下彩的问题。这种疑虑是很自然的,因为这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和问题。在网络上,全面解答这样的问题并不容易,但下面我们将尝试分析并解答这些问题。
有毒物质藏于釉中——铅的隐患
科学已经证实,釉中存在的有毒物质主要包括铅和镉。其中,铅在低温下能使釉料流动性增强,而镉则让釉料产生明亮的橙色和红色。
铅在我们的环境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针对普通瓷碗和杯子的调查发现,在检测的315个样品中,有36%的样品铅浓度超过300ppm,某些碟子的铅含量甚至高达100,000 ppm。长期使用含铅餐具可能导致铅在体内积累,进而引发铅中毒。
铅能轻易侵入,因为其化学性质与钙相似,使得骨骼成为铅的主要积存地长达数十年之久。科学研究显示,骨骼中的铅与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增加有关,骨折后愈合困难。铅中毒还可能导致高血压、头痛、数量减少。对于儿童来说,铅的风险尤为严重,可能引发发育迟缓、听力下降以及癫痫等问题。
陶瓷餐具的安全性并不一概而论。
古时瓷器上的釉料多含铅,但现代陶瓷制造商所使用的釉料大多是无毒的。这意味着产品要么完全无毒,要么含有有毒物质但会在标签上注明,以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特别是对于儿童使用的陶瓷餐具,带有AP标签认证无毒的产品是更好的选择。该标签代表其安全性已通过毒物学检测,证明产品中物质不会对造成伤害。
釉本质上类似于玻璃,通常被认为坚硬且不透水。即使是与水接触,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浸出。在特定条件下,如酸性环境或长时间接触、加热时,这种浸出现象更为明显。
釉料的成分是决定其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如果使用如二氧化硅、白云石、高岭土、长石、白垩粉和球粘土等无害材料作为原料,即使有浸出问题也主要影响其功能和美观。如果釉料中使用含铁以外的金属着色剂或其他含锂、钡、铅、铬等矿物质的物质,其安全性就值得担忧了。
釉料的安全性不仅与其成分有关,还涉及到材料的制备和烧制方式以及配方等因素。正确的工艺可以安全地使用有毒材料,但不当的混合则会损害原本安全的釉料。
还需注意窑炉的污染问题。如果窑炉曾烧制过含铅釉的瓷器,其砖石可能已吸收大量铅并在后续烧制过程中沉积,从而污染新烧制的瓷器。
尽管有些陶瓷餐具的釉中含有铅或镉,但它们可能是安全的。这取决于是否通过了铅和镉的释放测试,如国际标准的ISO6486/1/2、ISO8391/1/2等。
尽管如此,仍有许多专家对陶瓷餐具中存在任何有毒成分持谨慎态度。因为谁也无法预测在经过多年的使用、清洗、微波、冷冻以及与酸性食物接触后,釉面会发生何种变化。特别是那些不受监管的有毒成分,长期使用可能会对造成何种影响仍是个未知数。
如何选用安全瓷具
为确保安全使用瓷具,以下是一些简单方法用于测试瓷器的适用性。
耐磨性测试:用金属餐具轻轻划过瓷器表面进行测试。哑光釉面相比光泽釉面可能更容易出现问题。
耐酸性食物测试:可以在瓷具中留置柠檬汁过夜或滴入醋等待3天,观察颜色变化以判断是否存在化学物质浸出问题。
碱性洗涤测试:将瓷器放入添加了小苏打的开水中进时间煮沸,观察其颜色和光泽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