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阳明所撰之论
注释由自力、孔薇、杨骅骁等人完成
此书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倾情出版
书之末页载有黄以方之记录
一友自言:“私欲萌生时,心中自知其存在,但难以立即根除。”
王阳明回应道:“私欲萌生时,你的觉知便是你的命脉所在。若能即时消磨,便是立命的真谛。”
译文:一位友人感慨道:“当私欲产生时,我内心是清楚的,但就是无法立刻将其去除。”
王阳明则解释说:“私欲萌生时,你的清醒觉知便是你生命的核心。立刻去除它,是确立生命的真正功夫。”
论篇二之文,载道其意。
“夫子所言‘性相近’,即是孟子之‘性善’。论及人性,不可只谈气质。若专从气质而言,则刚柔对立,何谈相近?唯有‘性善’者皆同也。”
译文:关于第二篇的内容,其所言之意如下:孔子说的“性相近”,即孟子所说的“性善”。我们不能仅从气质的层面去谈论人性。如果只从气质出发,刚与柔则成对立,如何能谈得上相近呢?唯有在“性善”上,大家才是相同的。
王阳明弟子道:“心之体无存留杂念之地,如同眼中容不得微小沙粒。”
又言:“非但不可留存,即便良善之念亦需摒弃如微尘。”
译文:王阳明对学者们说:“心的本体不能留有任何杂念,就像眼中不能容下一粒沙子。”
他又进一步解释道:“不仅不能留存,即便是好的念头也不能存留。比如眼中放入金玉屑,眼睛也将无法睁开。”
论篇三之文,其言如此。
问及心与物之关系:“心与万物本同体,如我身之气血流通,故言同体。而观人则为异体,较之草木则更为远矣。何以称之为同体?”
王阳明答曰:“你只需从微妙之感应处理解。不仅草木,天地亦与我同体,鬼神亦与我同体。”
再问而解之。
王阳明言:“尔观天地之间,何为天地之心?”
答曰:“常闻人乃天地之心。”
再问:“人何以称心?”
答曰:“仅有一灵明耳。”
王阳明续言:“可知天地间充满此灵明。人因形体之隔而忘之。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若天无我灵明,谁仰其高?地无我灵明,谁俯其深?鬼神无我灵明,谁辨其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灵明则无存;我灵明离却天地万物鬼神亦无存。故此皆为一气相通,何能隔之?”
又问:“天地鬼神万物长存千古,何无我灵明便无存?”
王阳明答曰:“观那死者之灵魂已消散,其天地鬼神万物尚在何处?”
解释其意:有人问及心与万物一体之事。王阳明阐释道:“从微妙之处感悟人与万物之联系。不仅是草木,连天地与鬼神亦与我同体相联。”
再请先生详解。
王阳明说:“看这天地之间,何为最重要的?即是天地之心。”
答道:“常听闻人即是天地之心之所在。”
再问:“人为何被称为天地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