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所写的《满江红》中有一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其中的“朝天阙”指的是朝见皇帝的地方。这里的“朝”指朝见,而“天阙”则是一种建筑,用以代指皇帝的居所。那么,这“阙”究竟是怎样一种建筑呢?
在古老的时代,尚未有城池之时,部落聚居地的门口或许矗立着一座带有军事功能的望楼,这便是阙的初始形态。随着城池的出现,这种建筑与城池的防御需求相结合,演变成了突出于城门两边的城台和台上的望楼,也就是我们所称的观。于是,城阙应运而生。同样的,在宫门两旁建立阙,便形成了宫阙。
在周代,按照礼制规定,阙的等级划分严格。只有天子和诸侯才能使用带有台门的阙。“天子的外阙设有两观,而诸侯的内阙只有一观”。
谈及唐代城阙样式,它不仅具有军事功能,更成为了和平时期的游览胜地。人们可以登临城阙的楼观,一览城内外美景。城墙两边的阙成为了人们出入城池的必经之地,选择在此悬挂法律、公文和告示。
我们还会见到一大一小的子母阙,它们同样承载着历史的印记。
随着时间推移,古代阙的发展在唐宋之后逐渐式微。到了明清时期,传统意义上的阙已经难得一见,唯有皇宫正门仍保留着相似的形式,但其形制已发生巨大变化。明清故宫的午门便是这一时期阙的代表。
午门作为中式礼制建筑的一部分,其庄重威严的样式展现了我国的气度和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