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年的起源与习俗,流传着一段富有故事色彩的叙述。自古以来,人们口耳相传着一个关于年尾怪兽的故事。传说中,古时有一只名为夕的怪兽,每到岁末便会现身,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因其声音与“年”相似,故而被称作年兽。为了驱逐这被称作年兽的恶灵,人们逐渐摸索出一些应对之策。
在众多古籍中,人们发现年兽惧怕红色、火光以及巨大的响声。每逢新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爆竹、春联、灯火通明,以此试图驱赶年兽。通过深入研究各类文献资料,如《新华字典》、《辞海》、《辞源》、《说文解字》等,却未能找到与年兽夕寿相关的确切记载。
事实上,年的由来在古籍中有明确记载,与年兽并无直接关联。年兽的概念更多是后人的创作。追根溯源,关于年兽的传说最早可追溯至1933年的民国时期报纸的一篇短篇故事,名为《岁时风俗之回忆》。
到了1937年,上海的《铁报》又相继刊载了两篇与新年有关的文章,进一步对年兽的形象和故事进行了文学上的加工。而后在1939年,《申报》刊登了一篇名为《过年的传说》的文章,该文将年兽的概念推向了主流媒体的视野,从而使得这一故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开来。
虽然年兽的故事引人入胜,但作为儿女,我们更应了解过年的真正历史渊源。早在甲骨文时期,“年”字便已出现,其上为稻穗,下为背负稻穗的人形,寓意谷物成熟。也就是说,“年”最初的意义与怪兽并无关联,而是表示丰收与时间的流转。
追溯至战国时期,《毂梁传》中便有记载:“五谷皆熟唯有年也。”而《说文解字》对“年”的解释也十分明了:“年,谷熟也。”由此可见,“年”代表着粮食的大丰收。到了年末,家中囤积满满的稻米,无需为温饱发愁,便算是过年了。
尽管历史文献中未有年兽的具体记载,却有与之相似的传统习俗。如在南朝时期的《荆楚碎时记》中就有描述,正月初一清晨燃放爆竹以驱赶山臊的习俗。从文字描述上看,这与用爆竹驱逐年兽的故事颇为相似,可以推测山臊或许就是年兽的原型。
那么除夕又是如何起源的呢?除夕是岁末的最后一个夜晚,也称为岁除。岁除之意为旧岁至此而除,迎来新岁。除夕与新年首尾相连,除夕标志着旧一年的结束,而新年则是新一年的开始。人们常说的“除旧迎新”便是指的这两个节日的连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除夕与新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除夕被称为大年三十,而新年则被称为大年初一。值得一提的是,从2025年开始的连续五年间,我们不会再看到大年三十的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年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