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意思 格物致知的理解和感悟

2025-01-1808:11:54综合资讯0

《大学》所载的“格物致知”思想,历来为文人所推崇。记得初中学过一篇由丁肇中先生所写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中他鼓励学生探索科学,强调了实验方法的重要性。但我的观点或许稍显异样,我对此深思后认为,格物致知的理解并非全然透彻,特别是对于王阳明的学识也未曾深入研究。若有此为误解,愿自做反省并对此轻率评价表示歉意。

何出此言?原由颇多。

在学术层面,对“格”的解释存在着诸多不同观点。从郑玄的“来”之解释到章太炎的否定、司马光的“捍”“御”之解,再到程颐的“穷尽”之意、王阳明的“正”之释义。每一家的理解都为其学术体系增添了深度。在现代汉语中,“格”字的解读更趋于简单明了——格子、规格、格式、品格等基础概念。这些字面意思其实已经较为直观地描述了知识体系的一种构架方式。

回溯知识的过程中,我常感到我们需要将知识或事物比作一个个格子。这些格子中装载着不同的分类内容,每类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如何划分这些格子,正是反映了个人的分类逻辑。不同的格子体系决定了所装载的物品类别不同,即便同一物品在不同格子中可能存在差异。用格子来描绘知识的分类方法似乎十分贴切,既实用又具形象性。

我在阅读王阳明学说时重温了《大学》的,意识到自己对格物的理解仍显浅薄。若不能明确格物的概念,又怎能掌握致知的路径呢?因此我开始深入研究,探索其深层次的意义。当我对其中内容有了自己的领悟时,心中不免生出一股满足和愉悦之感,以至于我想立即与他人分享我的见闻。

关于格物,简单说就是将事物分类归纳、提炼规律的过程。这就像人们掌握了真理和知识的关键,无论知识或良知,通过格物都能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规律。学习就是在这些“格子”上下功夫,一个好的分类系统能让学习变得事半功倍。相反,如果所有事物都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一起,那么学习过程无疑会变得异常艰难。简单打个比方,电脑里的文件就像这样:有了条理清晰的文件夹进行分类,使用文件时就会非常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