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是几点 半晌午是什么时间

2025-01-1808:13:07百科知识0

现如今,许多电视剧与小说中频繁出现了“午时三刻斩立决”的情节。

在如《水浒传》这般经典的小说中,第六十二回的“放冷箭燕青救主,劫石秀跳楼”一幕里,卢俊义被问斩的情节中,就提到了“午时三刻”这一行刑时间。

那么,为何众多影视文学作品中都偏爱提及“午时三刻”这一特殊的行刑时间呢?这一时间点在古代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在古代,一昼夜被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在这其中,午时被定义为上午11时至下午13时之间。而关于“午时三刻”中的“三刻”,它具体指的是古代计时工具滴漏桶上标记的刻痕,即一刻约为14.4分钟。

结合日晷与滴漏的计时方式,古人精准地把握着时间。日晷利用太阳投影方向和长短来划分时刻,而滴漏则是通过小孔滴水来计算时间。在这种精准计时的背景下,“午时三刻”这一时间点便显得尤为特殊。

在古代的思想中,“午时三刻”行刑问斩被认为具有特殊的驱邪避祟之效。古人认为这一时刻正是阳气最盛之时,即便犯人化为鬼魂也无法在阳光下出现作乱。为了辟邪以及祛除沾染的污秽之气,监斩官会穿起公服并套上大红斗篷前往刑场。

故而,“午时三刻”行刑不仅符合思想的考虑,更承载着古代刑罚威慑人心的目的。在这一时刻问斩犯人,能以惨状震慑有犯想法的人。执行过程中也会允许亲属诀别送行,以及由供应一顿“断头饭”,这其中也不乏对生命的关怀。

选择在“午时三刻”进行问斩并非只是文学作品的杜撰,而是基于古代计时工具的精确性以及文化背景下的特殊考量。它既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的精确把握,也体现了其深层次的文化和思想内涵。

在古代的影视文学作品中,“午时三刻”这一情节不仅符合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也起到了威慑和警示的作用。

“午时三刻”行刑问斩的情节背后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既是古人对时间的精确把握的体现,也是其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反映。

如此看来,“午时三刻”并非简单的文学创作,而是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