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孝子队伍中,出现了三名不同寻常的“家族成员”,不是干儿子,那么他们究竟是何身份呢?让人好奇不已。
得知村里一位89岁的长者离世,我立刻停下手头的工作,迅速赶去帮忙。这户人家真是大家族,村子里有三分之一都是他们的亲族本家。孝子队伍里人数众多,连戴孝帽的小孩子都算上,这样的盛大场面真是罕见。
这户人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家中兄弟三人,我了解到的是最小的一个。老大是一位铁路退休工人,老三还是颇有名气的包工头。如此显赫的家族,在操办老父亲的丧事时,怎能不声势浩大?花圈等纸货甚至占据了别人的土地,挽幛挽联挂成一行行,宰了六只羊,还请来了流动酒席、演艺公司……
按照传统习俗,这家人请来了大小亲戚以及妻家的娘家人。在待客的礼仪中,特别隆重。当客人到来时,有专人负责放鞭炮迎接。孝子们则手持丧棍,跪地迎接。女性则哭泣着,在吹鼓手的乐声中引领客人进入大门。
仔细观察后发现,孝子队伍中的人特别多,特别是穿着孝衣的人更是数不胜数。这家人我十分熟悉,怎么多了三个儿子?除了亲生儿女、女婿、外甥等,不应该有更多人了。难道有人认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干爹?但这似乎不太可能,以前从未听说过这样的事情。
我走近一看,原来那三位“陌生”的孝子其实并不陌生。他们中有我教过的五年级学生,还有一个是和我一起在学校共事的同班同学。我心生疑惑,“他们难道是结拜兄弟?” 猜的没错,那三人正是与主人结拜的兄弟。
"结拜兄弟",也被称为"拜把子",是一种民间自发行为。其结拜仪式独特:选择在挂有关公等神像的地方进行,摆放祭品。参与结拜的人手持香和“金兰谱”,然后宰鸡并将鸡血滴入酒中。每人用破中指(或女性用右手),将血滴入酒中并搅拌均匀。仪式包括洒地、喝酒、交换“金兰簿”以及宣誓等步骤。虽然有些结拜仪式非常严肃和隆重,但也有因感情深厚而简单的仪式。
如今,“拜把子”的习俗也包括“披麻戴孝”。这在以前是没有的规矩。在老人的葬礼上,子孙身披麻布、头戴孝帽来表示哀悼。如今,即使不是亲生子女,结拜的兄弟也会遵循这个习俗。
在我所在的村庄,自有的三位结拜兄弟在父亲的葬礼上穿着孝衣是合情合理的。在父亲出殡下葬的关键时刻,他们却未露面。这引发了人们的疑问:亲生儿子才是父母的亲骨肉,“拜把子”的兄弟靠得住吗?
尽管如此,这个谜团最终还是被解开。另一个场景又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质疑。
这场葬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展示了家族的团结和亲情的力量,也反映了民间习俗和文化的多样性。
无论怎样,“拜把子”兄弟的存在无疑为这个大家族增添了一份特殊的情感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