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建筑的成语 关于建筑的历史

2025-01-1819:07:10常识分享0

内乱之始

《论语·季氏》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话语:“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是孔子与其门生子路、冉求的对话。后世常以“祸起萧墙”形容内部纷争。那么,何为萧墙呢?

萧墙,古时指宫室中用以分隔内外的矮墙,又称“塞门”“屏风”“影壁”。其设置于大门内外,置于大门外的称为外影壁,置于大门内的则为内影壁。此墙的主要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界目光窥视室内。郑玄在《论语》的注解中曾提到:“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只有通过了这道体现肃敬之意的萧墙,臣子方能进入宫室觐见君王。

影壁的建造形式多样,《礼记·郊特牲》记载了其建造规格:“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这表明身份等级的不同对影壁的位置和用料有着严格的要求。其建筑选用的材料包括木、砖、石以及琉璃等。

琉璃影壁多见于皇宫与建筑中,如故宫的庄严与北海的九龙壁的壮丽。而砖雕影壁则更多地出现在民间建筑中,成为传统影壁的主要形式。其中,一些影壁的须弥座采用石料雕制,虽较为罕见,但凸显了古人对于建筑的精致追求。

交错布局

当提到“钩心斗角”,人们会联想到建筑之美。这一术语源于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描绘了建筑的精巧布局。“钩心斗角”指建筑飞檐交错布局,一角与另一角的两层中心相互关联。此词在中式传统建筑中广泛应用,突显了其独特的结构之美。

中式古建筑的室内外结构精妙且工整。这里的“心”指的是宫室中心,“角”指的是宫室的檐角。古建筑师们巧妙地运用榫卯结构,无需铁钉或粘胶等辅助材料,仅凭木材的巧妙组合与相互扣合,便形成了具有浓厚风格的飞檐三角。

在历朝历代的宫廷建筑中,“钩心斗角”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延续和展现。诸如北京的故宫、雍和宫以及曲阜的孔府等建筑的飞檐与屋脊,均呈现出独特的相扣关系和交叉之势。

变通之处

在日常交谈中,“拐弯抹角”这个说法用来形容某人言谈时曲折委婉。但实际在古建筑的施工中,“拐弯抹角”是指一个传统的技术手法,即将建筑物中的直角处圆滑化处理。这一做法在老北的老房子中尤为常见。

古时北胡同里经常有车辆和人马穿行,居民便在房屋的外墙拐角处进行了这样的抹角处理。这样不仅方便了过往行人和车辆的通行,还起到了保护房屋的作用。抹角是指将物体的直角去掉或整圆顺的处理方式,在古建筑中应用广泛。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在石柱和石柱础等部位采用,还在建筑物的墙体上应用。尤其是在窄胡同的处,房屋的墙角会被砌成斜角以实现“拐弯抹角”的效果。这样的做法在传统民居中体现了人以和为贵的思想。

言行不一

“两面三刀”这一成语如今多用于形容那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在古代它原本是用来描述瓦工砌墙技术的一个标准。

瓦工在砌墙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黏结面并用瓦刀涂抹灰泥。技术娴熟的瓦工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平整美观的墙体。而技术水平较差的瓦工则可能在选择黏结面和涂抹灰泥时出现偏差。

古代瓦工学徒通过实践学习掌握“两面三刀”的技术并快速成长为熟练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