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中秋的月下传统
在遥远的潍县,中秋的夜空总是伴随着一段古老而特别的习俗。那时候,家家户户在欢庆中秋佳节时,都离不开“念月”这一仪式。
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日,潍县人对于“念月”有着深深的情结。这里的“念月”不仅仅是一首儿童歌谣,更是对生活的美好期许。人们希望借由月神的赐福,使家宅人畜兴旺、丰衣足食。拜月时,主要供品是一种名叫“月儿”的自制面食,其独特之处在于,这首特别的歌谣正是与之相伴的习俗。
明清时期,这种“月儿”与“念月”的习俗已然流行于潍县地区。在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梁文灿的《蝶恋花·中秋》对这一场景的描述:“八月中秋分一半,层层叠叠面镂花……”还有郭麟的《潍县竹枝词》也对中秋夜有着诗意的描绘:“中秋明月皎洁夜,人间齐唱月光圆。”
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日夜晚,制作“月儿”便成为家庭的一项重要活动。精心制作出这半圆形的厚圆饼,每层之间以红枣点缀,再以青红丝点缀莲花瓣儿和花蕊。有的家庭还会在面上雕刻桃子、石榴等图案,或是为孩子们特制月亮和小兔子的形状。
当所有的“月儿”制作完成后,人们便等待它们再次发酵成熟。当面饼有了适当的弹性时,它们将被放入锅中蒸煮。这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经验与技巧,因为面的发酵程度直接关系到最后的成品口感。
这不仅仅是一项手艺活,更是女性们的心思与巧思的展现。有的“月儿”精致细腻,有的则色彩斑斓、美味诱人。而在它们背后,蕴女性的温柔与期盼——愿每一个中秋佳节都如月饼般圆满,一家人团圆共赏这圆圆的月亮。
当中秋夜晚月华初上之时,潍县人的家宴才刚刚开始。在天井中摆放供桌和祭品——最中心是那特大的“月儿”,四周是更多的小“月儿”,再辅以月饼、水果和肉类等物——整个空间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祷与祈愿。
而在祭祀的过程中,孩子们手拿小“月儿”,一同齐声唱着那首满载希望的“念月”歌谣。声音在空中回荡,如清澈的童音般的纯洁和善良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在场的人。大人与孩子欢聚在一起,快乐的气息在整个街区蔓延开来。
而当夜色渐深时,人们则会拿出丝箩遥看月亮。传说中透过丝箩可以看到月亮上的美景以及福禄兴旺的象征。这一活动为中秋节增添了更多别样的乐趣和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