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为何肌肉会出现萎缩的现象?能否减缓这种萎缩的进程?
在遭遇脊髓损伤后,患者常常面临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损伤平面以下的肌肉逐渐萎缩,尤其是双腿。这种变化使得许多伤者的腿部显得格外纤细,让人联想到那些历史上的苦难时期,人们因饥饿而出的瘦弱肢体。
对于许多伤友来说,接受这样的事实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甚至是终身的挣扎。
那么,什么是肌肉萎缩,以及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想象一下,当我们的手臂骨折并被固定打上石膏后,几个月下来,骨折的胳膊会显得比另一只更为纤细。这是因为长时间不使用肌肉,它的力量就会下降,无法保持原有的状态。
当肌肉的活动减少或甚至完全停止时,它就会不再像之前那样有力地收缩,或者说它收缩得较少且较虚弱。这就是所谓的“肌肉萎缩”。
肌肉的进退之道
要维持肌肉的力量和大小,持续的锻炼是关键。对于长期卧床的伤友来说,由于腿部无法活动,下肢没有运动刺激,导致受伤平面以下的肌肉无法正常收缩,进而引发了肌肉萎缩。
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废用性肌肉萎缩”,即由于肌肉长时间不使用而导致的萎缩。
简单来说,脊髓损伤后,伤者的腿无法活动,久而久之就导致了肌肉的萎缩。
源性肌萎缩的探索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医学术语。从字面上理解,它指的是由于损伤而导致的肌肉萎缩。对于每一位伤友来说,这种感受都是深切的,甚至让人感到切肤之痛。因为脊髓受损后,导致下肢失去功能,进而导致支配的相应区域的肌肉发生萎缩。
损伤后,、器官会因为失去的营养作用而发生萎缩。比如小儿麻痹症的患者,其病侧的下肢肌肉会逐渐萎缩。
虽然目前对于为什么受损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具体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有理论认为这与对肌肉的功能调节和营养性作用有关。
即当受损时,肌肉可能失去了来自的调节和营养支持。尽管科技不断进步,但由于损伤本身的不可逆性,支配的肌肉萎缩目前还无法完治。
如何延缓肌肉萎缩?
令人欣喜的是,有些伤友成功地控制了他们的下肢肌肉萎缩。他们的腿虽然没有知觉或者不能走路,但并不像人们普遍想象的那样瘦骨嶙峋。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了适当的康复锻炼。
对于因脊髓损伤而出现的肌肉萎缩问题,伤友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呢?是选择被动等待还是积极抗争?
有决心和毅力的伤友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当他们通过康复锻炼积极抵抗萎缩时发现:在快速发展的恢复中若出现萎缩就非常不容易复原了;故应在伤害初期尽早启动康复计划来尽可能减缓这一过程。
即使许多伤友不能独立行走,他们仍然可以积极进行被动锻炼。胸椎或腰椎受伤的朋友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站立和下蹲的锻炼。
对于那些因颈椎受伤且上肢力量不足的女性伤友们来说,合适的辅助工具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
定期适度的锻炼有助于延缓或阻止肌肉萎缩的发生。坚持每天的锻炼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尽可能让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得到活动是很重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肌肉力量还能促进血液循环进而延缓肌肉萎缩的进程。
选择努力面对总比逃避来得有意义若任由自己自暴自弃最终只能看到肌肉的萎缩愈发严重多年之后将会为此而悔恨。
放眼未来的美好
炎炎夏日仿佛火焰般的太阳下一位老妇艰难地晒着蘑菇汗如雨下。
路过的行人问:“老人家为何如此辛苦?”
她淡然一笑:“因为太阳照在那儿。”
在身体遭受重创的情况下仍坚持锻炼的众多伤友们是为了看到更远处的风景、为了未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