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杂篇徐无鬼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在送葬途中,穿越了惠子的墓地,并对他随行的门人道出了一幕别开生面的技艺对决。在春秋时代的楚国郢地,有人自信地将一抹白垩涂抹在鼻尖上,大小仿佛是只蚊子翅膀一般,再请来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进行砍削。匠人拿着一柄巨大的斧头,手起风生,毫不犹豫地劈下。只听见呼啸的风声和刷白声的响动,鼻子上的垩尽数落下而鼻子未伤分毫,那个郢地的人站立不倒,面色如常。
这个巧妙的技艺在后世被称为“郢人运斧”。在历史的长河中,春秋时期到汉唐年间,此技艺成为一段佳话。当时著名的哲学家庄子便是这一故事的见证者与叙述者。庄子,生活于前369年至前386年之间,故事发生时他正值壮年。当他送葬途经惠子的墓时,便以郢人与匠人的故事,比喻了他与惠子之间深邃且真挚的对话关系。
故事里的惠子即是惠施,他与庄子素有“铁笔铸友情”的美誉。他们在无休止的争辩中深化了彼此的友谊和学问的认知。而在匠人“听而不看”的操作下,表达出庄子对能够相互对话与碰撞思维的尊重和不舍之情。尤其在最后一刻提到:“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我无法与你的话语相伴!”更加流露出庄子对于丧失对话伴侣的哀痛。
整个《庄子·杂篇·徐无鬼》共包含十五个段落,每段内容各具特色、互不相关。“郢人之斧”的篇章作为其中之一,着重描绘了庄子对惠子逝去的感慨。他讲完故事后,传达出对失去知音的深深遗憾和惋惜之情。
这一故事在后世文学中也有所应用。如唐代的杜甫在他的诗作《奉赠鲜于京兆》中便提及了这一事迹:“心雄远业披尘眼,妙运玄斤技愈超。”古人更是以“匠石”比喻知音的代表,例如南朝宋代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伤逝》中说:“匠石遗斤于郢人处,犹琴断弦于钟期侧。”这样的典故成为了对知音难遇的生动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