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繁茂的树林中,两条小路交错延伸,我选择了其中一条较少人走的路,从此人生轨迹迥异。”
时光荏苒,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未选择的路”已然成为众多人心中的挚爱。令人着迷的是,这首诗之所以广受欢迎,并非仅因它所传达的自我肯定与理性选择的信息,而是因为它所激发的关于人生抉择的普遍思考。许多读者倾向于将其解读为对个人的颂扬,但这种解读或许只是人们自欺欺人的方式,用以证明自己对生活方向的掌控。
“林中的两条路”,这里的“”作为中性色调,象征着一种中间状态和不确定性的环境。“树林中的两条路”恰如人生某个关键点上的两个选择,体现了人们在做出选择时的矛盾与纠结。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是否曾为那条未选的路感到惋惜?这亦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溯,他曾在默默无闻与声名鹊起之间徘徊。
在面临是否回到继续平凡生活的抉择时,诗人最终决定重返故土,并在1915年回到后将这首诗收录在他的诗集中,并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对这首诗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连诗人自己也在一封写给朋友Louis Untermeyer的信中坦言:“我敢打赌,不足半数人能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深层含义。”
尽管诗人在后来的岁月里未再提及此诗,但其描绘的两种可能性——选择了不同道路的人生景象——却是相似的美丽与洁净。这表明在诗人心中,两条路并无本质区别,均可通向未来,只是他随机选择了其中一条。多年后他回首往事时,声称那时的决定改变了他的命运。这既是诗人的自我慰藉,也是对人生的感慨。诗人的选择是自主的,而非外界因素所左右。
显而易见,诗人在创作时并未刻意追求“正确”的解读。相反,他运用了模糊而令人困惑的元素,使读者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诗人并未忘记那条未选择的路,他期望将来有机会再次踏上这条路。然而遗憾的是,一旦选择了某条路,便无法再次回头。这就是诗人想要传达的:两个都想要却只能选择其一的人生。这就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为这首诗赋予新的意义。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探讨如何在迷茫中成长。每个人对这首诗的理解都各不相同。评论区里有人留言道:回顾我的过去,我清楚记得某些选择时我选错了。但正是这个错误的选择塑造了今天的我;其实,这样的我,也是不错的。
注解:
这是一首格律诗,分为四节,每节的音步遵循抑扬格规律。音步由一个轻读音节和一个重读音节组成,如例句中的“Two roads di in ow wood, And ry I could not vel both.” 粗体字为重读音节。整首诗以单音节押韵为主,如roads与wood、could与both等词的对仗,形成了ABAAB的节奏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