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莒南县的南部丘陵山地,我记忆中的本地鸟大多是留鸟,其中包含麻雀、喜鹊、野鸡等,尽管我无法叫出所有鸟类的名字。这多半是因为它们的身影不常出现,或是在它们出现时,我身旁无人指点其名。
春日的脚步随着老牛缓慢耕田的影子悄然而至。
一
整个冬季,麻雀和喜鹊是最常见的鸟类。麻雀常常在老土房的屋檐下筑巢,风雨侵蚀形成的成了它们冬日的温暖小窝。为了春天的繁衍,它们会不断扩宽,形成它们满意的“家”。
老屋的屋檐下,住着不少麻雀,这使得冬天常见的鸟类只有麻雀。而喜鹊则更为珍稀,我们的村子里仅有两窝。一窝悬于村西的大杨树上,一窝位于村东南的大洋槐树上。尽管它们使用枯树枝搭建窝巢,但有时也会因人类拆解用于烧火而面临危险。
尽管山岭间能见到冬日的野鸡和野鸽子,但数量相对较少。
这片土地上虽石头多土少,但曾经的土房子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如今,这些房子大多已因风雨侵蚀而坍塌。
二
春风拂来,麦田里绿意盎然,大雁成群结队地飞过天空。它们有时会在麦田里降落,为了填饱肚子继续北飞。
在那个年代,除了家养的动物外,其他动物都可能因保护不足而面临危险。麻雀因吃谷子被列为“四害”之一,而野兔和野鸡则可以用来改善生活。面对可能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的大雁,人们则采取措施保护庄稼。
麦田里的野鸭有时会因飞得太远而停下来休息,喝上几口清澈的河水。
有些体弱或年老的大雁和野鸭无法跟上队伍,或是因受伤而留在了这片丘陵山地。它们在小河、沟塘处觅食,选择合适的地方筑巢、产蛋、育雏。
三
燕子飞回小山村,老燕子修补旧巢,新燕子则忙碌着筑新巢。四声杜鹃的在山林间回荡,根据人们的心情和境况,它有时被解读为“关东好过”,有时是“光棍好过”,亦或是“光棍好苦”。
这片丘陵山地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依然在这里繁衍生息。有人因生活所迫选择闯关东寻找更好的生活;也有人因生活贫困而心生“光棍好过”或“光棍好苦”的感慨。
四
随着布谷鸟的,春种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小河边、山坡上,嫩绿的小草丛中藏着无数小小的蚂蚱。在鸟儿的哺育下,小鸟们破壳而出,嗷嗷待哺。
老鸟们忙碌着为小鸟觅食。在屋檐下的土洞里,我曾听到过小麻雀的,但无法一睹其真容。而在麦田、芦苇、高草处和树枝间都可以见到鸟窝的身影。
即使偶尔能见到一个鸟窝和几只小鸟,我们也要保持距离,以免它们的行踪。燕子则喜欢在农家小院里筑巢。
看着老燕子一次次往返于燕窝与田野之间喂养小鸟时我明白了每只小鸟的生存机会都不可预知也不可偏爱但正是这样的自然规律保证了生态的平衡与和谐。
初夏到来鸟儿们繁衍生息维持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而那片丘陵山地也见证了这一切。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