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深的林间,期待邂逅鹿影,于碧波荡漾的海面,盼望鲸跃,然而梦醒后,只见朦胧的雾霭,涌动的浪涛,夜幕的延续,不见鹿的踪迹,不见鲸的游弋,亦不见期盼的你。
“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这两句词在社交平台上被广泛传播,已然成为了网络流行语。而这两句词的源头,却能追溯到千年之前诗仙李白的笔下。或许李白未曾预料到,自己的诗句竟能引发千年后的潮流。
李白的原诗如下:
寻访戴天山道士未果
唐·李白
水声犬吠相交织,桃花沾露更显浓。
林深偶尔见野鹿,溪边正午钟声无。
野竹隐约青霭间,飞泉挂于碧峰巅。
无人知晓所去处,倚靠青松两三株。
李白自幼聪慧过人,五岁便诵读六甲之文,十岁博览群书,十五岁便涉猎奇书、热爱神仙传说及远游。在他十八岁入山求道之时,这首诗或许是他早期的作品之一。据清代黄锡珪的《李太白年谱》记载,李白在十岁时曾隐居于大匡山(即诗题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研读。此诗或为此时期所作。
“水声犬吠中,桃花沾露浓。”首段描绘了进山的初景,犬吠声透出山的静谧,而路旁的桃花带着露水盛开,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与道士的居所相得益彰,也暗示了上山的时间很早。
“林深偶尔见鹿,溪边正午钟声寂。”续篇描述进山的景致,行至林深之处,偶尔能见鹿影绰约,而来到溪边正值正午,本应有钟声相伴,却静谧无声。这两句深描山中幽静之景,暗指道士可能已经外出。鹿喜静谧,常现身林深之处。正午无钟声,唯有溪水潺潺,更显周围之宁静。
“野竹隐青霭,飞泉挂碧峰。”再次描绘进山的景致,翠绿的野竹穿越青色的云雾,清澈的飞泉如白练般垂挂于碧绿的山峰之间。远观之时,景美更显趣味盎然。
“无人知晓所去处,倚靠青松两三株。”尾联直接表达出因访道士未遇而感到的怅然若失和满心的愁苦,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