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暖化,近几年来,"厄尔尼诺现象"逐渐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与之相反的是拉尼娜现象,其出现意味着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持续走低。
海水温度的变动对大气环流有着深远影响。一旦某一地区的大片海域温度发生改变,其上空的大气也将受到显著影响,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台风的形成。
自今年7月以来,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温度便持续走低,并且这一趋势持续不减。这一现象引起了多国注意,并宣布其存在拉尼娜现象。
究其原因,这主要归功于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所形成的气压梯度。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东南信风将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吹向西部,进而导致海水上翻,形成了温度偏低的海表。而海水温度较高的西部则携带大量温暖水汽,带来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与此智利等东部地区则可能形成干旱。这种全球冷热交换的异常也导致大气环流发生变化。
从相关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平洋中东部海水的温度低于往年同期平均水平,NINO3.4指数也维持在一个负值范围内。目前,拉尼娜现象的强度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对于它对我国气候将产生何种影响,我们仍需进一步观察。
说到NINO3.4指数...
历史数据显示,每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的气温往往偏低,并且雨雪量会有所增加。例如,2008年的长时间大范围冰冻雨雪天气就与拉尼娜现象有着一定关联。虽然这仅仅是影响气候的一个因素,因为气候的变化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拉尼娜的出现确实增加了冷冻天气的出现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