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远望
杜甫所作的《登高》,道出了深秋时节的萧瑟之感。
秋日天高气爽,风急猿啸,增添了无尽的哀思。渚清沙白,鸟飞回,在这清寂的环境中,诗人独自徘徊。落叶萧萧而下,无边无际,长江滚滚而来,奔腾不息。此情此景,令诗人思绪万千。
万里悲秋,常作客他乡,百年多病,孤独登台。人生的艰难困苦,使诗人的双鬓斑白,繁霜满头。酒杯中浊酒已尽,诗人感叹世事的不易与人生的无常。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当时在夔州。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的争斗仍不断。杜甫在严武幕府中暂得安定,然而严武逝世后,他不得不离开成都草堂,南下谋生。他的生活困苦,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在夔州居住的三年里,他经常独自登高临眺,望着秋江景色,感叹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艰辛。
前两联描绘了夔州秋天的景象,颔联集中表现了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将无边落木、滚滚长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颈联则点出了“独登台”和“常作客”的情感,表达了诗人飘泊无定、年老多病的悲凉心境。尾联则以收束全篇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因艰难苦恨而使得鬓发霜白,因潦倒而新停浊酒的悲愤之情。
整首诗在写景抒情上错综有致,首联工笔刻画眼前景物,次联写意渲染秋天气氛。三联表现诗人感情,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入手。四联则归结到世事艰难是诗人潦倒不堪的根源。全诗八句皆对仗工整,字字珠玑,表达了杜甫忧时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