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摘抄 文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2025-01-1915:25:27常识分享0

欢迎收听《心理学摘录》第16讲,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

本我是个体内心深处的本能冲动,包括、攻击欲等。弗洛伊德进一步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本我是人格的基础和核心,是驱动人们行为的原始力量。

本我遵循的原则是享乐原则,即追求和满足欲望。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只有本我,那么他可能会不顾一切地追求欲望的满足。

【超我】

超我则是人格中的道德规范和约束力量,代表着个体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和遵守。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是人类社会文化规范的内化。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超我也与权威形象,尤其是父亲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超我的存在使得个体在行为上更加考虑社会的期望和规范。

【自我】的协调作用

自我作为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协调者,奉行现实原则。这意味着个体在考虑自己的行为时,会考虑到环境和社会规范等因素。自我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使个体能够在满足欲望和遵守道德之间找到平衡。

以一个寓言故事为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我协调的重要性。在一个家庭中,孩子和爷爷对于骑驴这件事的看法和期望会有所不同,这导致了一系列不同的行为和选择。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反映出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解决过程。

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个体的思想和想法往往受到社会、文化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在思考时,我们需要对自己头脑中的想法进行一定的觉知和质疑,明确这些想法是否真的是自己内心真实的反映。

总结知识点

1. 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超我和自我三个部分。

2. 本我是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而超我是社会文化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内化。

3. 自我作为协调者,帮助个体在满足本我和遵守超我之间寻找平衡。

4. 个体的思想受到社会、文化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们应有所觉知并加以质疑。

以上就是关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介绍,希望通过这讲的学习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