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春秋》与《左传》
《春秋》乃古代史书之尊称,而《左传》作为其专有传记,更是蕴藏了丰富的历史内涵。现在,让我们一同来探索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谈及《左传》,首先要问,何为左传?其地位与价值何在?这是我们探索左传时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专为解释《春秋》而作,实为一部宏大的历史学作品。在此,有必要普及一下“传”的概念。简单来说,“传”即是解释经典的著作。那么“经”又是什么呢?经与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古代学术的基石。
在这里,“经”与“传”是对立统一的概念。
“经”字本义为织布时的主线,引申为经典之作,比如孔子的儒家经典包括诗、书、礼、乐、易及春秋。其中的《诗经》是当时的文学巨擘,被广泛学习和传颂。而“书”,即《尚书》,则是理政的重要典籍。《乐》虽后来遗失,但其余的均被后人奉为圭臬。
提及“传”,它指的是对经的诠释。对于《春秋》,便有三传:即《左传》、《公羊传》与《谷梁传》。其中,《左传》的影响尤为深远,被广大学者所重视。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初为解释经的著作,也渐渐被尊为经,从而引发了更多深入的解读与注解。
了解《左传》,自然离不开对其母体《春秋》的探讨。
《春秋》作为日常的备忘录,与我们现在所见的春秋有所不同。它是各国的历史记载,虽是列国史书的通称,但鲁国的版本尤为突出,被孔子所编订,称为《春秋经》。此书为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也是历史散文的集大成者。在战国时期,它与诗、书、礼、易并称为“儒家经”。秦始皇焚书后,《乐经》失传,而汉武帝时期,《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与《春秋》合称为“五经”。
孔子所编的《春秋》,不仅是最早的编年简史,也是私家所著的历史著作的代表。它从鲁隐公元年开始记事,至鲁哀公十四年结束,共记录了242年间的历史事件。内容以鲁国为主,但亦涉及周王室与其他诸侯国。
面对世道衰微、邪说频生的时代,孔子忧心忡忡,故作《春秋》。此书不仅是天子的职责所在,更是孔子对后世的一种警示与。正如孔子所言:“知我者其惟《春秋》乎,我者其惟《春秋》乎!”这表明了孔子修撰春秋的明确目的。
这部历史散文已成为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但因《春秋》内容过于简略,故有三传为其补足。其中,《左传》尤为突出。其具体内容与特点,我们将在下一篇章中详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