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字的繁体写法為【垚】,由【垚】與【兀】二個字合成。從字形解釋看,【垚】取自三個"土"字相疊,代表了“多”、“累積”、“疊土”的意思。這種解釋在學術界通常不具爭議性。《說文解字》亦解釋為"土高也",可以說其主旨在於表現“多”之意涵。確實存在多個漢字是由兩個或三個相同的漢字部首組合而成,它們都有表達“多”之意的共通點。如【林】字,雖然與林木有關,但實際上常被用來形容槍林雨,表現出戰場之危險,其中所包含的"多"意顯而易見。在先前的章節中亦談及帶有【林】字的漢字大多具有"多"的意味,如【麻】字之密麻麻、【甘霖】之雨下甚多、【彬彬有理】之禮節繁多以及【棻】之多而散亂等等。
接著說到【垚】,這是"積聚、堆積"之意,再配合【兀】所表示的"高"之意,便組成了【堯】,這兩個元素相加即代表了“堆積得多且高”的意象。例如,【繞】字中含有的【堯】,其意為食物堆積的多或高,可引申為富庶之地。關於水字【澆】,雖然字面未直接顯示水從高處流下之意,但依常理而言,水往低處流,若在高處則必會流下。故而澆水從高處潑洒而下之情景亦可為此字之引申義。【燒】字顯然展示了火勢大且高的意象。
再看【翹】字,其意為將尾或腿抬得很高,這裡亦含有"高"之意。那麼它是否也含有"多"之意呢?實際上在漢字的邏輯中,【翹】字並未明示"多"的意味。漢字的涵義有時並非嚴格邏輯化,更多時候則像是一種或然語句。即一個字可能只取其中一部分意思。如【翹楚】,其中【楚】指代帶刺的植物,那麼【翹楚】便是指突出如刺之物。再如人中翹楚者,指代那些像植物尖刺般突出顯眼之人物。再比如【跷跷板】和【踩高跷】,皆能引人聯想到某物或某部分高高的矗立著的情景,從而引出"高"之意。
此外還值得注意的是,從音韻與邏輯層面分析這個字也包含“彎曲/彎折”的意味。比如說【撓】,當作“抓癢”解時,強調的是手如爪般去抓取的動作;而當作“撓癢”解時,則是指手指翹起摩擦的動作。再如客家話中的【铙】,並非指樂器,而是指代那種用來掛肉或木材的彎曲鉤子。
再來看【】,此詞語常被用來形容女性的身姿之美。而從漢典與國語辭典中的解釋看,雖然用詞有所不同,但皆為“輕佻的美麗”。然而實際上,其本意乃指女性身形的曲線美、前凸後翹的體態。其中之【夭】即指代曲線之美。【妖】與【娆】亦含有曲線之意。回過頭來看【堯】字所含有的“彎曲與高”之意,那麼【娆】便可理解為形容女性身形曲線美且翹起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