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蛇灰线,此种叙述方式于《水浒传》中金圣叹首次提及,意指一种隐隐约约、似有若无的线索结构,贯通故事脉络。其中,《水浒传》中常运用的伏笔技巧,乃是其重要的叙述特色。
《水浒传》的伏笔之一,便是那“天罡地煞”自伏魔殿出,而后于梁山聚齐的情节。此伏笔如星象之隐现,古人深信星相命理,故此等情节在书中屡见不鲜。
第三十九回中,“浔阳楼吟反诗”一段,黄文炳与蔡九的对话中提及:“近日太史院司天监奏道:夜观天象,罡星照临吴楚分野之地。”此乃书中关于“星辰”之伏笔,其线索始于第一回,终于第十四回,伏笔之长,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水浒传》中还有另一不为人所知的隐喻:关于“鸿雁”的伏笔。此伏笔初现于第三十五回的“小李广梁山射雁”之时,围绕宋江统领梁山之事展开,最终在“神聚蓼儿洼”时收束。春日之际,宋江开始经营梁山泊,恰如鸿雁春日北归,展翅高飞。
“鸿雁”的隐喻在书中多次出现,如宋江在东京看花灯时赋词中以鸿雁为喻,表达梁山好汉如雁行般等待金鸡(皇上)消息的期盼。而在第九十回的“双林渡燕青射雁”中,更是以雁阵失伴喻梁山好汉的离散,暗合了智真长老的偈语,预示了梁山的未来。
容与堂本与百二十回的袁无涯本在描述鸿雁的诗词上有所不同。袁本更加突出了鸿雁失伴的悲戚之情,将之与宋心境紧密相连,使“鸿雁”这一意象成为贯穿后五十回的重要线索。从春日射雁到秋日哀鸣,从聚义时的意气风发到分散时的悲情收场,“鸿雁”始终伴随着宋梁山事业,起起伏伏,直至最终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