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则加勉的上一句 非常讨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025-01-1917:41:37生活经验0

时光流转,一则网络调查揭示了大众心声。当问及“你最反感父母常说的语句”时,“别人家孩子”的称呼毫无疑问地登顶,而另一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引起了广泛共鸣,虽然未登前十,但其背后隐含的意味却让人深思。

许多父母或许会感到惊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一句好话,怎么会成为最被讨厌的话语之一?现今的年轻人究竟怎么了?其实,这并不关乎孩子们的问题,而是父母们在运用这句话时,无形中扭曲了其原本的含义。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原本是一句富含智慧的箴言,代表了一种个人应有的自知之明与自我提升的意愿。当他人指出我们的过失时,如果确有错处,我们应改正;若没有,则应以此为鉴,避免重蹈覆辙。简言之,这是一句用于自我反省与提升的箴言。

在的家庭乃至社会中,这句话的使用场景却时常显得逻辑混乱。常见的对话模式是:“即使我讲错了又怎样?你难道不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吗?”这样的对话模式让人不禁疑惑,原本用于个人内省的名言,何时变成了教育他人的工具?

不仅如此,很多人利用这句话作为避免认错、推卸责任的借口。在许多中庭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往往成了说话者强词夺理的托辞。在品质与生活习惯层面之上,更是有滥用其词的情况出现。

尤其是在处理孩子教育问题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常被曲解。当孩子本已完成作业却被无端指责时,家长如果发现错了后使用此句来搪塞孩子的情况,显然是对事实和是非的扭曲。但即使这样明显的不公之事却还以此为辩解的依据。

对此观点的解释及心理体验曾刊登于几年前的某杂志的心理咨询栏目。当家长倾诉时称即便说法欠妥也能以好意解读并想要维持父母的威信时,专家直言道:“应怨其自己而非孩子。如不认错还用‘有则改之’之类的词句便是你本人在消解权威。”

家庭教育的内涵应当是身体力行和勇于承担责任的。但如果身为长辈的我们连一句道歉、一次真心实意的自我纠错都无法做到的话我们又如何为孩子们做出正确的表率呢?

因此作为心智健全的成年人请少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我们在用之前应先确定我们是对自己说而不是对他人的敷衍或者搪塞应清晰辨别事情对错承担应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