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之笔
关于狼的成语,如“狼子野心”、“狼贪虎视”等,几乎无一为褒义,这反映了狼在传统文化中的形象——不受人待见的反面角色。这一形象在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众多以狼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收录了如《狼和小羊》、《狼来了》等小故事。而要说到刻画狼入木三分的作家,蒲松龄(1640年-1715年)堪称代表人物。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创作了多篇与狼相关的文言文短篇小说,如《狼三则》和《牧竖》等。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狼的贪婪、狡诈和凶狠,更鼓励人们对待如狼一般的恶行之人,绝不能心慈手软,而应以智慧与之。
其中,《狼·二》这篇短文以其精炼的笔墨和深刻的寓意,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文中描述了一个屠夫在夜晚回家的途中遭遇两头狼的,进而展开了一场智勇之战。故事虽短,却蕴丰富的内涵。
故事内容如下:
一个屠夫在夜晚挑着担子回家,担子里只剩下几根骨头。途中遇到两头狼,紧紧跟随。屠夫害怕,便将骨头投给它们。一头狼得到骨头后停止追击,但另一头狼仍然紧追不舍。屠夫再次投骨,最终两狼都停下,却依旧与屠夫对峙。
面对困境,屠夫四下寻找出路。发现麦场后,他奔向其下,倚靠在柴草堆旁,放下了担子,拔出了刀。狼不敢上前,只是与屠夫对视。经过一番等待与观察,屠夫抓住时机,一刀劈中了其中一头狼的头部,又数刀将之杀死。
正当屠夫准备离开时,他转身发现另一头狼正从柴草堆后打洞而出,意图从背后偷袭。屠夫迅速反应,一刀将其后腿割断,也将其杀死。经过这一番搏斗,屠夫方悟出先前的狼原来是假装睡觉以诱敌。
这则故事所传达的深层含义是:尽管狼看似狡猾且,但在人的智慧面前终究是徒劳的。人类应学会识别并应对如狼一般的恶行之人。
在青少年时期读这则故事时,我们往往只关注其有趣的故事情节,而难以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们再读这则故事时便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
蒲松龄通过这则短文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与反思。文中的物象皆有所指,若结合蒲松龄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解读,便能够明白其深意。
蒲松龄自幼便有“神童”之称。然而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多次落第的他最终选择放弃科举考试而专注于著书立说。他将自身的坎坷经历以及对礼教文化的不满都融入了《聊斋志异》中。
在这则《狼·二》中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批判。他将污吏比作狼群一般贪婪、搜刮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百姓生活的艰难与无奈。
因此当我们面对如狼一般贪婪的时应当团结起来勇敢反抗绝不能任其;而代表的恶势力即使再狡猾也终会失败“邪不胜正”始终是真理。
<狼三则》因其深刻的内涵和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自20世纪40年代起便被选入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如今80年过去了《狼三则》依然被收录在语文课本里成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让学生们有机会重温经典感受蒲松龄的文学魅力。
总之这则故事不仅是一段有趣的传说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个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