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爽约与放鸽子的缘由
在日常生活中,你或许常听到有人提及“放鸽子”这一说法。如有人会说:“今天又被朋友放鸽子了”,意思即朋友约定的来却未能如约而至。而在网络世界里,人们亦以鸽子的咕咕声来象征这一含义。那么,为何爽约会称之为“放鸽子”呢?这其中又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从古时的传说与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些线索。在电影和电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古代人们将书信系于鸽子脚上,然后放飞它们以传递信息。自古以来,从唐始,我国便有训练鸽子传递信息的传统,称之为“飞鸽传书”。而不仅仅是人擅长于此,航海的波斯人也同样善用鸽子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
鸽子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还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唐代时期,人们还会训练鸽子进行争斗,这不禁让现代人联想到斗鸡的场景。而后,赛鸽活动逐渐兴起,人们会赛鸽比赛,这类似于现代的赛马活动。拥有优秀品种并经常赢得冠军的鸽子成为了众人追捧的对象。
也正因为赛鸽活动的盛行,有人心生贪念。他们会趁机偷取他人的优秀鸽子,以图谋自己的利益。这种行为常常导致原主人的鸽子再也无法归来,就如同被鸽子错过一般。久而久之,人们便用鸽子来象征错过的约会或失信的行为。
除了上述的传说外,民国时期的老上海也有关于赛鸽的独特文化。当时有一种赛鸽被称为白鸽票,但中奖率极低,使得参与其中的人常常失望而归。这也加深了人们用鸽子来表达失信和失望的情感。
旧时上海还有一种被称为“放鸽子”,指的是不法分子欺骗女性,使其误入不良境地。这种行为同样被视为不守信用和欺诈的行为,后来逐渐扩展为表示爽约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