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以微弱的优势考入崇凝中学的。
这所位于秦岭北麓的小土塬上的高中,作为本地区的学府,虽然每年都能有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但依旧是寥寥无几。大部分的应届生都会选择复读,而能够考上中专生已经是乡间的大喜事。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最初的想法只是混过三年,回家继承父辈的农耕生活。看着身边的同学逐渐在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朝气,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未来。
学校环境虽不算优越,但老师们都很尽职尽责。师资力量依旧落后,大部分老师都是来自周边的师范学院,往往工作不久就调到了城市里的学校。还有一些老师其实并未通过正规渠道成为教师,他们只是因为某门课程成绩优秀而被录用。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尽管升学率不尽如人意,但学生们还是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志在必得,决心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另一类则是像我最初那样,对未来没有太多期许。
我能够坚持下来,首先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坚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不希望我世代为农。他们的执拗和期望成为了我坚持的动力。现实的教育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不接受教育就意味着提前结束人生可能性。
学校条件简陋,住校生活充满挑战。上下两层的大通铺、昏暗的灯光、时常出现的老鼠、损坏的门板和窗户,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那背馍的生活。每个周末,母亲都会为我准备一袋馍和菜,而我则要背着这些食物步行或骑车到学校。
泡馍成为了每周的固定餐食,偶尔我也会尝试调换口味,与同学们分享彼此的食物。长时间的背馍生活也让我对干馍和泡馍产生了排斥感。两年后,我无法再忍受这种生活,于是央求父亲为我换上了一袋子面粉,开始在食堂吃饭。
背馍的岁月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我明白了只有通过好好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我感激父母的付出和爱,更加珍惜现在的求学机会。我感受到了求学的不易和生命的价值每一次走进食堂吃饭时的那种激动和小鹿撞怀的感觉仍然历历在目那些短暂的安逸时刻也成为了我发愤苦读的动力。
经过一年的复读我最终在1992年考上了大学那年我二十岁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想也圆了全家人的梦想。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虽然我已经到了天命的年纪但那段背馍的岁月仍然是我最难忘的记忆。我时常想如果当年我没有坚持背馍也许我的人生会是另一番景象。然而历史无法假设我也没有答案我只能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机会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