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来之则安之是什么意思啊 既来之则安之下一句怎么接

2025-01-2009:30:06百科知识0

探秘汉语的时态词汇

大家好,我是黄雪晴。在英语中,我们常常遇到将来时和完成时的说法。那么,汉语中是否也有表示未来或完成时态的词语呢?实际上,汉语不仅拥有这样的词汇,而且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出现,并沿用至今。

汉语中的“即”字,源于甲骨文中的形象描绘。左边是食物的“食”字,下面有豆子,上面有装满饭的食盒,还有一端是倒置的开口。而“即”字的左边则去掉了倒置的开口部分,剩下的是装满食物的食盒。右边则描绘了一个面向食盒坐着的人。“即”的本义就是面对食物准备进餐。

从空间角度来看,“即”代表着靠近和接近。就如同《诗经·卫风·氓》中所言,那个农家小伙子抱布来换丝,并不是为了换丝,而是来接近、与她商量婚事。这种“接近、靠近”的情感,“即”字很好地表达了。它也常用于“若即若离”,传达了一种关系似乎很近但又很远的感觉。

而“即位”这个词则意味着就位、靠近位子,通常用于指代皇帝、皇后或诸侯等重要人物的继位。

从时间层面来理解,“即”意味着即将发生的状态,而且是非常接近发生的。比如“呼之即来”描述了让人来便立刻到的情形。“即”代表的就是尚未发生但很快就要发生的意思,就如英语中的将来时。

而与“即”相对的“既”,其甲骨文字形也与食物和就餐有关。但与“即”不同的是,“既”字中的人形头部朝向了后方,仿佛已经吃完了食物并转向了其他方向。“既”的本义就是食物已吃完。

随着时间的推移,“既”的意义扩展到了表示许多事情的完成。在时间上,“既”代表的是“已经”的意思。例如,“既来之则安之”指的是已经来到这里了就要安下心来。“既往不咎”意味着对过去的事情不再追究责任。“既得利益”则是形容已经获得的利益。

“既望”这个词则来源于天文学中的“望日”,也就是农历每月十五之后的日子。如苏轼的《赤壁赋》中,“七月既望”便指的是农历七月十六这一天。

下期预告:在汉字的读音中,有时也会产生有趣的差异。比如三更半夜这个词语,为何有人读作三更(jīng)半夜?让我们在下一期汉字解密中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