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背后,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
对于十三亿华夏儿女而言,普通话是现今的共同语言。对于使用粤语、客家话、闽南语、吴侬软语、赣语以及湘语的南方来说,普通话仿佛是一道新奇的风景;同样地,对于北方居民而言,那些南方方言也如异鸟之语,难以理解。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普通话作为一门不断演进的语言,并非纯粹的汉语。而南方的那些“异鸟之语”,正是我们祖先曾经使用的语言。
据历史记载,我国最早的普通话可追溯至周朝时期的“雅言”。周朝时,“雅言”作为官方语言,通常是当时国君所讲的方言,犹如周天子以陕西话为尊。当时的“雅言”便是陕西地区的方言,也被称为“西府方言”。
自东汉起,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均以洛阳为都城,承袭汉代音韵,将洛阳雅言作为国语。随后,东晋建康,洛语与吴语相互融合,诞生了金陵雅音,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话。
至隋唐时期,社会安定后,将洛阳雅音与金陵雅音进行整合,形成了《切韵》的基础。唐朝承袭了隋朝的制度,继续以洛阳为都城,因此唐朝的官方语言也被称为“洛阳汉音”。
自秦汉以来,因北方战乱频发,不少黄河流域的向南迁移,主要聚居于现今的福建、广东地区。这些迁徙使得南方地区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保存了汉古老的语言。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北方各族如契丹、女真、蒙古人等不断崛起并南下冲击大地。由于北方平原地域辽阔,胡语在这里更容易传播。相较之下,南方因山川阻隔,使得汉古老的语言得以留存。
明亡于1644年,满人入主北京后,北京的被迁至南城(今北京崇文区、宣武区),满人则入驻内城(今北京东城区、西城区)。在此过程中,“满式汉语”逐渐形成并最终定型,即今之北京话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