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小学时期,我家衣物中,半数是新购的,半数则是亲友赠送的旧衣。我对此从不介怀,反而每次都怀揣着感激之情。这些旧衣,大多是关系亲近的人才会赠送的。但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明白,有着相同想法的人并不多,有时好意赠送反而会引发不必要的误会。
我曾三次将衣物赠予他人。首次,我家孩子过生时收到许多新衣和旧衣,部分衣服在穿季时发现孩子已经长大不再适合。整理衣柜时,我挑选出那些依旧崭新或八成新的衣物,打算赠给需要的人。某日遇见邻居,我得知她家经济状况稍显拮据,便将其中几件质地极佳的衣物清洗熨烫整齐后送予她。恰巧遇见她与旁人聊天时孩子穿上衣物玩耍的场景,引得邻里纷纷赞赏。不料事后却被误会她的初衷是不良意所为之。再见我时她的表情有所保留,那些衣物再也没出现在她孩子的身上。
再次赠送是在搬家之际。家中不少衣服我已不再需要,尤其是那些过去流行的套装,有些仅穿过一两次便束之高阁。这次我选择送给另一位邻居,但在此之前我得到了她的同意并让她亲自挑选。她开心地接受了这份礼物。
第三次赠送是给一位同事。某次闲聊中得知同事的母亲来自贫困山区,她本人也热衷于分享他人闲置的物品给家乡的村民。我决定将她妈妈以及她们公司工作人员已不需要但依然能使用的衣物购赠她本人挑选收用。
而后我曾见证一种叫心墙的做法:社区中的一些区域会有特定的区域用来悬挂旧衣和日常用品供有需要的人挑选使用。可惜这种做法没有持续太久就消失了。
近日,我收拾屋子时整理出两双八成新的鞋子已许久未穿。我决定将其擦净后放置在垃圾箱旁任人取用。令我欣慰的是不久后有人便取走了这些鞋子。从今往后,我不再担心如何挑选适合的受赠人选。这样的方式既避免了浪费又尊重了接受者的自尊心。